一部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力作

——王延中研究员《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述评

来源:广西民族报

作者:段超

发布时间:2025-02-14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书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王延中研究员所著《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把握中华民族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格局的形成机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关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点任务、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断的重大意义
作者梳理了2012年到2023年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思想脉络,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原创性论断的重大意义。其政治意义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坚持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集中体现,是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和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重要理论前提,是引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保持正确方向的关键,是抵御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干扰渗透和破坏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思想武器。其理论意义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纲领”和“灵魂”。其实践意义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发展方向的指南,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指路明灯,是处理好当前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其时代意义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全国各民族人民和全球中华儿女磅礴力量的精神旗帜,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其文化意义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指导。其国际意义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正确认识和判断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事务治理和民族政策利益得失提供重要参考,对于促进世界人民大团结,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引领作用,为其他国家解决本国民族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二、研究内容丰富深入

作者从”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等几个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研究,涵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并对每个方面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对于“中华民族观”,从民族演变的角度,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原创性论断的重大意义;从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与共同经济生活、文化上兼收并蓄与共同文化和精神家园、情感上相互亲近和共同心理素质等方面,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格局的形成机制;从56个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阐述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关系是上层和下层的关系;从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物质和精神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关系,并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角度加以阐述。另外,作者就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点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内容也进行了有益探析。

三、学术史梳理清晰

有关中华民族共体研究的一些问题,学术界进行了探讨。作者就这些问题进行学术史梳理。例如,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梳理了费孝通先生的观点,阐述了陈连开等学者的贡献;对“中华民族观的演进”,分析了古代中国“天下观”的古典民族观、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转型中的民族主义民族观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民族观的演进。在学术梳理中,作者与先哲、时贤对话,使相关问题学术脉络更加清晰,同时也阐发自己的认识,增添了该著的学术价值。

四、提出了一些创新性观点

该著提出了许多创新观点。例如,作者“尝试着把‘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作为一种新的中华民族观”,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观的继承性、创新性和重要意义;又如,就“中华民族”与“中国”的涵义及关系进行分析,考察不同时代“中国”的涵义和地理范围,阐述了周代文献中“中国”的五个方面涵义,秦汉、唐宋到清代“中国”范围,阐述谭其骧先生以清代1840年前疆域作为历史上中国的地理范围的正确性。作者指出,当今中国与历史中国有着不一样的内涵,需要用一个历史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观察历史上中国之地理范围及其内涵,需要用联系变化视角把历史上的中国与今日之中国贯通起来分析,既要看到他们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同一性,又不要把二者完全同等起来,不可用今日之中国套用历史之中国。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要坚持中华文化在各民族文化中的主干性,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要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作用。

五、批驳了错误观点

作者对“新清史观”“内亚史观”“族群史观”“多元文化主义”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新清史观认为,“清帝国原来不是中华帝国,而是中亚帝国”;“中国不是清帝国的一部分”;“满人不是中国人,清朝皇帝只是满洲人的皇帝,不是中国人的皇帝”;“中国人只有汉人,满人、蒙古人、西藏人都不是中国人”等。“内亚史观”从游牧或草原民族角度,重新审视人类历史,把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立起来,认为只有“汉族王朝”才属于中国。作者指出,“新清史观”“内亚史观”等错误史观的实质是解构中华民族多元共生的一体性,冲击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和主体性,冲击中原政权作为中国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冲击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对于边疆地区治理的合法性,冲击中华文明的传承性与独特性,危害极大,必须加以批驳。作者认为:“自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清灭亡,不论是统一时期还是政权并立时期,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载体和依托的‘中国’2000多年来未曾改变。”“中华大地上的朝代更替、政权变迁与事实上的‘中国’同为一体,仅仅把汉人称为中国人,把汉人聚居之处称为中国,就是把在中华大地上的少数民族从中国人中分离出去,把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从中国分离出去,其目的是压缩中国的地理范围,制造汉族政权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对立。”我们要坚持历史中国与现实中国的同一性,坚持中华文化的主导性和开放包容性,坚持各民族共创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总之,该著是第一部深入探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著作,从道理、学理和哲理层面,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深化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和促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段超,男,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