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下百花开

——新中国成立以来仫佬族文学简述

来源:广西民族报

作者:刘宏韬(回族) 文/图

发布时间:2024-10-25

罗城凤凰山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文学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国家,不论疆土大小,在其发展的过程和形成的历史中,总会有它的文学。对一个民族而言也是如此。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仫佬族聚居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域,仫佬族人口约有13.7万,其在罗城明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前期。近千年来,仫佬族文学从萌芽状态开始,随着仫佬族人民在罗城繁衍生息、发展而走到成熟,每一个阶段都有其时代性的特色。

  1

  最先的文学是神话和民间传说,在龙殿宝等人编著的《仫佬族文学史》中总结这样的文学方式“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和立体性等基本特征。”像中原地区的各种神灵一样,仫佬族也有自己的神和超人,如婆王(花婆、花王圣母)、白马娘娘、稼、吴平大王等等。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仫佬族人民作为处于边远偏僻之地的少数人群,受到教育的程度极低,因此以文字方式记录的文学作品不多,更多是以口头流传为主,这主要体现在彩调、民间故事、仫佬族民歌上。龙殿宝曾经编辑出版《仫佬族古歌》一书,收录了现今保存下来的仫佬族古歌。同时,广西有着“歌海”之称,有山水处皆有歌声,罗城也不例外,仫佬族人民也是唱山歌的好手,在抒发情感和社交往来中也充分发挥了山歌这种文学载体的作用。

  2

  仫佬族文学真正繁荣发展的时期,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到来的。而其高潮阶段,又是从改革开放之后的80年代开始,具有“笔头尖”美誉的罗城文化人有了更广阔的文学道路。作为罗城本土的文化阵地,创办于1978年的《罗城文艺》在1981年更名为《丹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丹凤》为出发点,走出了一大批的仫佬族作家,同时也推动和促进罗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何宝鼎在同一时期聚拢了诸如陈庆华、梁瑞光、何明礼等罗城文人,创办了《衔书诗辑》,为仫佬族古体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时间罗城的文学遍地开花,多个乡镇也创办了文学内刊。

  新中国成立后,聚居偏远地区的仫佬族开始逐渐得到教育,文学作品才开始丰富起来。这一时期最有名的仫佬族作家当属包玉堂,他曾被誉为“仫佬族第一位书面文学作家”。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以诗歌著名,其创作经历一直延续到2020年,曾经出版过《歌唱我的民族》《在天河两岸》《回音壁》《红水河畔三月三》等诗集。他的诗歌朴素而真切,热情讴歌了仫佬山乡乃至广西在新时代的变迁。有着“强烈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正因为他用纯真的感情、朴素的语言创作的诗歌平易近人,非常符合人民大众的阅读,这使得他获得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以通讯报道见长的潘琦也写了不少的散文作品,大多以仫佬山乡巨变为题材,塑造仫佬族普通人民的形象。这时期的散文,他没有过多追求文字的华丽和故事的繁复,而是用平常的细节来讲述人们日益丰富的美好生活,衬托出仫佬山乡在新时代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美好改变,具有浓烈的民族气息。潘琦在1994年出版了散文集《山泉淙淙》,汇集了他文学创作生涯前期的主要散文作品,而他之后的散文集《琴心集》更是荣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到了2000年以后,潘琦的散文以回忆为多。作为历史的经历者,潘琦对人物和往事的讲述,既是一种记录,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加凸显出人文关怀的特点。他对故乡罗城的描写,站在其特有的高度,往往能从山乡发展的角度出发,宣传罗城“三尖”的真善美,描绘仫佬山乡的美好愿景。潘琦的散文如醇酒一样,属于越老越有味的那种,是一种“暮年诗赋动江关”的意境。

  与潘琦不同,在仫佬族散文创作方面,何述强具有另一种风格。他的散文更多的是以文化散文为主,灵活而不轻浮。散的时候可以纵横捭阖,上下千年,横亘万里;细腻的时候则如穿针一般,达到纤毫毕露,可以举重若轻。他的散文具有独一无二的烙印,其中丰富的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人物景观内容往往做到交融贯通,能够通过感性的直觉牵引出理性的内涵。也因为何述强在历史认知上的出新,对人生多方面的透视,以及他生活经验的积累,造就了他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风格。他有散文集《隔岸灯火》《凤兮仫佬》。特别是散文集《时间之野》,可以视为其散文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一经出版就引发研究热潮。

  仫佬族散文作家还有包晓泉。包晓泉是包玉堂的儿子。他的《梦眼归魂》《青色风铃》分别获第三届、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父子都获得全国性文学大奖——而且还是荣获五届,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可谓是独此一家。

  3

  仫佬族作家在小说创作上,起步比诗歌和散文要晚,是一个从微至繁的历程。李果河在《仫佬族文学初览》一文里说,20世纪70年代以前,只有包玉堂零星创作的几篇小说算是仫佬族作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唐海涛、唐海练两兄弟陆续写了一系列的小说。唐海涛的小说是山的世界。他几篇重要的作品《绿在山那边》《猎人的子孙》《远方,水的传说》都是以“山”为背景。类似今天“返乡”题材所表现的进还是出的矛盾关系一样,唐海涛作品表现出对山里山外这对矛盾关系的思索,以及如何突破找到出路的困惑,这也成为他小说一个鲜明的特点。唐海练创作小说是受到弟弟唐海涛的影响和带动。但他的题材更为宽泛,其作品有《远山》《山鬼》《上岸轶事》《黑龙猛士》等。

  与唐氏兄弟同一时期,鬼子(廖润柏)也迈出了他登上中国文学史上非凡地位的步伐。鬼子的小说《妈妈和她的衣袖》在《青春》上发表,后来被《小说选刊》选发,这标志他将开创仫佬族作家小说创作的一个辉煌时代。此后,鬼子的多篇小说在《人民文学》《收获》刊发。鬼子曾经在乡下当过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这也使得他对“村”生活的感受更加接地气,创作了如《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一根水做的绳子》《学生作文》等。鬼子还注重底层的讲述,他的故事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情节推进发展上,甚至在语言上,往往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和深厚度。他的小说大多是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底层命运,展示出“村”与“城”两种矛盾体的纠葛。这些作品发生地多以“瓦城”为背景,乡土气息浓厚。以“瓦城”为背景创作的《被雨淋湿的河》《上午打瞌睡的女孩》《瓦城上空的麦田》三部中篇小说被誉为“瓦城三部曲”。其中的《被雨淋湿的河》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到了2024年,鬼子蛰伏18年创作的小说《买话》出版。这部小说可谓是开拓、丰富了“返乡”题材的新天地,充分反映城与村的冲突。写前人所未写,这样的突破也让鬼子对小说这种体裁的掌控又进入一个新的维度。

  在小说创作上有一定影响的仫佬族作家,还有杨衍瑶。他先后出版有小说集《在明天那边》《仫佬山乡故事》。与鬼子一样,杨衍瑶也是以描写小人物为主,通过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去探讨人的命运话题。如《教子图》里,主人翁阿三最后那看似潇洒的一跃,似乎挣脱了命运的束缚,但实际上却只是一种幻想——短暂得可怜的幻想,最终还是不得不臣服于命运的牢笼,甚至还因为那冲动的抗争而付出一辈子的代价。在《乡下舅舅》《阿菊》里面,舅舅和阿菊都是有自己私人“事业”的人,但是他们的事业始终得不到认可,只能沉醉于个人的满足当中,直到最后肉体和私人“事业”一起毁灭。

  4

  杨衍瑶不仅在小说上有所建树,他在戏剧上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小说的影响。在1998年,他创作的仫佬剧《红背带》荣获广西“八桂群星奖”文艺会演创作奖、演出一等奖,第六届广西剧展小戏总展演编剧奖、优秀剧目奖,全国十一届“群星奖”银奖等。杨衍瑶的戏剧主要是以山村风貌为背景,讲述生活于其中的人民的高洁品德和美好生活的愿景。除了《红背带》之外,他还写有《悠悠寸草心》《仫佬女》等剧本。

  说到戏剧,就必须谈到在广西乃至全国戏剧界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常剑钧。常剑钧跟鬼子一样都是天河人,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戏剧创作,其作品有《哪嗬咿嗬嗨》《老街》《水街》《新刘三姐》《柳柳州》等,时代涉及现代剧与历史剧,剧种则有仫佬剧、壮剧、桂剧、彩调等。其第一个创作高潮当属《哪嗬咿嗬嗨》。该剧在1995年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演出奖、优秀编剧奖”“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文化部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导演奖”,到了1997年又获得“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戏曲音乐孔三传奖”。他推陈出新,在近年创作了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和民族歌剧《柳柳州》。《新刘三姐》是旧壶装新酒,把刘三姐的故事带到新时代传唱;《柳柳州》则是将为国为民之大者的思想从古人身上发掘出来,古为今用,与新时代完美融合起来。这两部剧的创作,可以说是广西戏剧向着更深远发展的一个新高潮。同时,常剑钧在其文学创作生涯初期对小说也有涉猎,《老街》这部话剧就是由他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

  在仫佬族戏剧的历史上,赖锐民是一个有着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根据仫佬族民间传说的潘曼为原型,通过艺术加工,将其打造成为阿凡提式的民族机智人物。由他和江波合作创作的剧作《潘曼小传》的诞生,也标志着一个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仫佬剧的诞生。《潘曼小传》作为第一部仫佬剧,在1989年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银奖。后来改编拍成电视剧《潘曼》,在199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二等奖。

  以戏剧成名,后来也创作小说的仫佬族作家任君,曾荣获曹禺戏剧奖、文化部孔雀奖、中国戏剧文化奖。他善于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包括《粤西初仕》《玉笛情缘》两部讲述于成龙事迹的剧本,以及40集电视连续剧《啸奔辛亥1911》。任君除了进行剧本创作以外,还写出了以辛亥革命为历史背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德山为主人公的长篇历史小说《铁血祭》。

  5

  仫佬族是一个能歌会唱的民族,除了戏剧以外,以山歌为引子,自然也会带起诗歌的高潮。仫佬族作家中在创作现代诗方面具有一定影响的诗人,除了包玉堂以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作家,一个是吴真谋,另一个是桐雨(吴利英)。

  吴真谋的诗歌以乡情为主,其作品见于《诗刊》《星星》《民族文学》《北京文学》等刊物。作为农民诗人,他对乡情的书写更多地体现了他对城乡之间关系的困惑,特别是对农民面对城市时进与退抉择的矛盾有着独特的个人理解。他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了离乡人的苦乐,作为一个亲历者也体会到守乡人的劳苦。因此,他的诗歌显得深沉,但同时又透露着一股如种子发芽般奋力向上的力量。他多年如一日,坚守自己对文学的理想和写作初心,始终以他生活劳作的那块土地为根基,用诗来诉说“他”对人的前行方向的迷惘与思考。

  作为中国作协第一位仫佬族女性会员,桐雨的诗歌内容丰富,轻灵跳跃,情感细腻,非常符合她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女性走出去的视野。桐雨的诗歌大多是短诗,语言朴素精炼,有隽永的意境,作品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民族文学》《广西文学》等刊物。她的诗集《风的形状》,是第一部仫佬族女性作家正式出版的诗集,也是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仫佬族女作家的作品集,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在诗歌的创作上,仫佬族作家还有龙殿宝、温远涛、刘名涛等人。担任过《河池日报》副刊部主任的龙殿宝最初的文学创作也是以诗歌为主,除了出版个人散文集《弹铗长歌》和诗集《走在秋的景深里》之外,他还参与编写了多部涉及仫佬族文学的作品,比如参与编写《仫佬族民间故事选》《仫佬族古歌》,与吴盛枝、过伟合著《仫佬族文学史》。

  6

  与常剑钧、鬼子同为天河人的刘名涛曾担任广西教育出版社总编辑。他的文学生涯前期以散文、诗歌为主,到了20世纪80年代则侧重于文艺评论。他的文艺评论强调文学要强调实事求是,要切实反映真实的生活,不能脱离客观性。

  在文艺评论上有建树的还有曾担任河池学院和钦州学院主要负责人的银建军,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及美学理论的研究和创作。除了出版有《生态美学研究》专著,他还主编出版《第四次仫佬族文学研讨会论文集》,参与编撰《仫佬族通史》《仫佬族20世纪文学作品选》,对推动仫佬族文学繁荣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7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新时代里,具有一定作品数量和影响力的仫佬族作家还有阳崇波、何不言(原名何兴中)、何珈阅、吴锡刚、四把伶(刘美广)、莫晓霞、潘沁等人。阳崇波兼写散文和诗歌。他的文化散文主要以罗城地区的人文历史为主,考据详实,叙述严谨;记录生活的小品文语言朴实而不乏清新灵动,具有浓厚的人间烟火气息。吴锡刚在传记文学上颇有造诣,其对档案的把握细致认真,文风严谨,对人物描写全面到位,作品深受好评。何不言的诗歌短而精致,富有哲理性。他参加过《诗刊》社举办的第38届青春诗会,出版有诗集《夏天的喜剧》。何珈阅作为一位年轻女作家,近年来在文学创作上开始崭露头角,以后浪之势直追其父亲何述强。她以文学专业出道,其创作题材涉及散文、文艺评论。她有《我的“地下室”手记》《流淌千年的时光》《以诗行取暖——论阿毛的诗歌书写的独特理路》等多篇文章见于《散文海外版》《广西日报》《长江文艺评论》等刊物。2024年她还出版了关于刘三姐文化的作品集《歌飘山水间:刘三姐故乡览胜》。

  正所谓“罗城自古文章好”,罗城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广西文学创作强县”。拥有创作题材全覆盖的作家群体,是仫佬族文化千年积累而拥有深厚底蕴的一种显现。这是仫佬族人民坚毅向上的精神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组成。

  “清脆溪声奇峭峰,江山到此不平庸”,这是罗城诗人何启谞的名句。具有“三尖”美誉的罗城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地方,仫佬族的文学事业也肯定能够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为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广西作协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