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发布时间:2022-12-30
钦州茅尾海。 黄浩云 摄
【编者按】 11月14日至16日,由自治区文联、自治区文旅厅主办,广西作家协会等单位承办的“诗画广西·纪录平陆运河”文艺采风活动成功举办。来自全区各地的诗人、作家走进平陆运河工程建设现场,了解运河建设情况,并深入中华茉莉园、伏波庙、旧州镇钦州故地等地,考察运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创作出一批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本期从中选登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隋开皇十八年,远在天涯的安州易名为钦州。为什么叫做钦州?有一种说法是因隋文帝的“钦定”,有一种说法是因那条绕城而下的钦江。
“钦江秋色净无烟,直下东城赴海壖。”这是钦州籍壮族文豪冯敏昌对母亲河的印象。钦江发源自灵山洪崖都罗阳山,绕州治而东,出龙门入海。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经遥望的方向。这一路润泽,将两岸泼墨成一幅百里锦绣图。中国荔枝之乡、香蕉之乡、奶水牛之乡、果园鸡之乡、大蚝之乡……一帧帧唯美影像依次出现在画卷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隐隐传来的背景声,是古盐道旁祈福壮威的烟墩大鼓,是水村山郭庆余年的岭头戏,是八音,是采茶调。静好岁月中,人们唱过春歌唱秋歌,唱过山歌唱海歌,山歌好比钦江水,好日子天天都放在歌里过。
古时钦州“南临大洋,西接交趾,去京师万里,故以天涯名”,是朝廷流贬官宦的理想之地。韦贤贞、张说、崔神庆、房融、宋之问、李邕、陶弼、岳霖、岳正、林希元……作为政治上的失意者,他们各人怀着不同的心情,经钦江上岸,走进了古安蛮荒的历史中,然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放下心中的怨念,办儒学,劝桑农,以拓荒者的身份为这座闭塞的边陲小城推开一扇扇小小的窗户,一阵阵中原之风吹来,那条长久干枯的文明河床,逐渐滋润起来。
即便如此,外地人仍对这条河流知之廖廖。钦江对此似乎也没放在心上,就这么不急不躁地舒展身姿。
来到钦州城,钦江转了个大弯,从这个角度看,弯了个大弯的钦江就像英雄拉满的一张弓,在蓄势等待着那一声箭响。民族英雄刘永福的旧居三宣堂就在这里,与城北另一位民族英雄冯子材的旧居遥相守望。英雄家门前的河流,是绝对不可能没有血性的。三宣堂前龙眼飘香雪,刘永福和冯子材两位战场上曾经的对手,却又是命中的亲家,率领成千上万钦州子弟驰骋斩杀外敌之后,系马促膝,谈笑风生,淼淼余波中,残阳如血。
江的对岸,是“火生六百载,焰接五千年”的钦江古龙窑。明代,钦州城墙需加固,州府颁布公告广招四方窑工能人,横州永顺的张国泰、莫国麟、苏田董、刘昌贤、颜文秉五人应聘而来。因烧砖任务繁重,五姓人又邀同乡卢、袁、王三姓缸瓦人加盟,他们合力建造了两条各长30米的龙窑,既烧城砖,又烧煲、缸等日用品,此时城砖烧造任务已大体完成,各姓考虑日后生计,也分别建造了自己的龙窑。钦江龙窑的前世,就是这样将这条河流的上游和下游联结于一起。龙窑后来所烧制的,是中国四大名陶中的钦州坭兴陶,不施釉却千彩窑变,刚烈如钢。与其他陶类品种所不同,在选泥的过程中已经决定了这种陶器的令人着迷的另类。选泥的灵感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男主角是一片叶子,女主角是一朵花,他们本来同栖一枝,一阵狂风暴雨生生拆散了他们,情哥魂断河西,情妹化泥河东,于是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很多年之后,坭兴人发现了这个秘密,将他们重新揉合在一起制成坯料,骨肉相连,成就了今天的坭兴陶。这种泥坯,刚柔相济,质地细腻,非常适合运刀刻写,在各类陶泥的雕刻性能中独树一帜。犹为震撼的是,制成的陶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窑变而来的自然陶彩更是一绝,他们是在旁若无人地表达那种久别重逢、刻骨铭心的爱。
文脉的根,英雄的魂,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早就读懂了钦江的魅力,将他一生中五次出游的后三次都交给了这座满江飘满粤曲的岭南小城。钦江,是大师记忆中抹不去的一段温情,桨声灯影里,歌女浅吟低唱,裹挟着阵阵别样心绪。“客里钦州旧梦痴,南门河上雨丝丝。此生再过应无分,纤手教侬剥荔枝。”此生再过无分,别时归途依依,最后一次离开钦州,大师沿钦江经久隆,走平吉,过旧村,抵陆屋,陆道步行八十里至沙坪,再买舟赴横州南乡,已记不清有过多少次回眸。这一程,走的是当年的邕钦古盐道。
钦州州城曾三度建迁,第一次是临江而建,朝廷为削弱已威震岭南的宁氏家族的势力,将州城迁至钦江上游,距今刚好是一千年前的宋天圣元年,才又迁至如今濒海所在,这个建迁轨迹,和齐白石大师的返程相重叠。整个建迁史,都说明一个最简单的事实:远海而弱,濒海而生。迁城,是最朴素的“向海”意识在苏醒。
虽然仍是濒海而不临海,但腥咸的海风已可顺畅地长驱直入,宋代广南西路的三大博易场之一钦州博易场,也是唯一一个通海的钦州博易场就在钦江古城旁。钦州以接境交趾的地理优势,“陆则限以七峒,水则舟楫可通”,交趾或域外客商自海港出发,沿崖而行,朝发暮到。交趾自古就是南洋贸易中转站,而钦州则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两地相互成就了宋代国际贸易的繁荣。在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记述中,当时这里国外客商云集,“凡交趾生生之具,悉仰于钦,舟楫往来不绝也。”这已是今天自贸区的雏形。历史就是如此惊人地相似,随着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挂牌成立,众多似曾相识的元素,都使人想起宋代钦州博易场。当时是广南西路三大博易场之一,如今这里也是广西自贸区三个片区之一,而且是三个片区中唯一临海、面积最大的片区,占广西自贸区近一半,它的未来,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门户港、向海经济产业集聚区、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
进入二十一世纪,钦州城突然像老树爆发新枝,渐次向大海延伸。城区东进南拓,以钦州古八景之“一江横带”为起点,古城以南开始编织新城经纬,沿着钦江一路向南,朝着自贸区钦州港片区开始连接,一体化互动发展的新格局逐渐形成,城与海之间那一段诗意般的留白,遇上了今天史诗般的崛起,白石湖片区,茶山江片区,沙井岛片区,葵子江片区,辣椒槌片区,每个片区开始了姿态各异的叙事,而最终,它们会组成一组组诗,城区“临海不见海”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钦近东盟,共赢之州”,一个面向东盟的国际化滨海新城正呼之欲出。这是钦江新时代向海而生的新篇章。
钦江入海处,珍稀的中华白海豚在这里成群自由游弋。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生态红线的另一隅,那片荒芜的滩涂,在临海产业方面已完成了质的“窑变”。
编辑:谭金铭(实习) 复审:黄慧华 终审:唐龙
历史中的很多巧合其实是必然。刚刚动工建设、被誉为“世纪工程”的平陆运河进入钦州的起点,竟是钦州曾经最遥远的州治所在地旧州镇。
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江海连通的大运河,全长约135公里,其中钦江段120公里,她是对当年齐白石大师返程所走的邕钦古盐道为思路进行拉直拓宽,是钦江两岸人民做了上千年的好梦。当年徐霞客的惊鸿一瞥,以及国父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电光石火般的触及,都成为了今天千年梦圆的见证。广西的经济版图将因此以“一河贯通、八桂向海”的格局通江达海、向海图强,迎接更不可思议的未来。百里钦江,也将在一幅渐次展开的“建大港、壮产业、造滨城、美乡村”长卷中挥毫泼彩,岭南古郡、千年陶都、英雄故里、海豚家园、魅力之城,百里钦江,千年人事,皆入画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歌词作者田汉面对“宋迹三迁”的天涯亭,一首诗涌上心头:“运河滚滚入湖来,没字危亭草满阶。词客分明怀故土,钦州何必是天涯?”诗人所料想不到的,是他当年挥就的“运河”两字,在钦江两岸人民炽热的目光中渐进高温,产生了千彩窑变。
钦江出海口,曾经的天涯,当然不会是钦江的归宿,这是钦江的另一个起点。
编辑: m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