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读壮族诗人石才夫诗集《流水笺》之浅见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作者:谢凤芹

发布时间:2022-12-09

诗集《流水笺》封面。(作家出版社供图)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流水笺》,收录了广西文联副主席、壮族诗人石才夫近年来创作的200多首诗歌。每一首,都氤氲着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诗歌与大地的人间烟火联结,便有了众多的读者,有了沃土,有了生命力。

  细细研读,便会发现其中很多精妙之处。

  一是作者的诗歌与《诗经》一脉相承。石才夫的诗是从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都说知人论诗,石才夫出生于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家中人口众多,姑妈就有七个,农村生活的深刻烙印,自然成为诗歌重要的叙事对象。

  我读他的诗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很多同类作品,看到其一脉相承的走向。

  其共同之处是讴歌农人,讴歌劳动,讴歌爱情,让人看到诗人的本真情怀。如在《故乡草木》这首诗歌中有这么一节:那个叫凤凰的小山村住着外公外婆/他们喂猪养鸭/砍下毛竹做成扁担/拿去街上卖/在那条小路上/我常常看到外公。

  这让我联想到《诗经·郑风·风雨》中的诗句: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女人等待男人回家的情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白天,女人想着自己在外劳作的男人不知何时能回来,心里很不安。突然看到男人出现,欣喜若狂。这和石才夫描写外公挑扁担到街上卖有着异工同曲之妙。

  石才夫表达的等人,应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应该是外婆对外公的等待,第二层等待也就是石才夫在等。如果不等,怎么可能常常在路上看到外公?

  又如《流水笺》中有一节:我们养只猫/不需要它捉老鼠/它的眼睛里有我们年轻的爱情/想起你穿着白衬衫/红裙子/站在小桥边/那张照片/那年你说/去瑶山看杜鹃。

  这和《诗经》里的《小雅·鹿鸣之什·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写的爱情是多么神似,都是用淡淡的语言叙述永恒的爱情,劳动人民的爱情,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味。

  二是用浅显的语言说明深刻的哲理。在石才夫的诗歌视域里,看似不经意的一件小事,却让作者生发出无限的联想,如在《愧》中写到:去年八月重新装修房子/纠结了几天/要不要把阳台封上/最后还是封了/工人把那个燕窝铲掉时/我的头低了下来/现在/春天来了/我看见天空中掠过的燕子/哪一只都像是/我家的那只。

  为什么把头低下来?因为作者铲了燕窝就让燕子成了无家可归之鸟,由于心生惭愧,所以到了来年,只要有燕子飞过,就感觉这燕子就是那只曾经居于家中阳台的燕子。作者应该是默默祈盼最好燕子再次来家里结窝,那样便可以弥补心中的遗憾。由此及彼,我们看到作者一腔怜悯弱者之情,同时反思人类如何与一切生物和谐相处的深刻哲理。

  又如诗句:一次随意的公园散步,发现湖边散步的大肚子女人/多了起来。

  为什么多起来?是男人女人恩爱了,这才有了众多孕育生命的大肚子女人。大家也知道,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被人口老龄化和低出生率困扰,据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根据目前的出生状况进行的估算,日本人口到2049年将跌破1亿。所以人口众多始终是我们国家的最大红利,男女恩爱家庭和睦了,才能创造生命,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初读这些诗,作者好似漫不经心,仔细研读后,才领悟深藏着作者见微知著的智慧,让人叹服。

  三是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功能。我常听一些文友说,我写出来的作品,不为发表,只为自我欣赏。这种说法对与不对,不是这里评说的主题,但按照世界通行的美学论,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读者,只能说是文字或文本。

  只有作者和读者缔结了“对话”关系,才称得上文学作品,才是文学的本质。从这个角度观察,我认为石才夫的诗歌高度达到了。

  他在《药店》一诗中写道:在药店转了一圈/发现里面除了药/还卖很多不是药的东西/而且生意很好/终于明白/没病也可以逛逛药店/有的病/也不是药能治好的。

  作为读者,读着这样的诗,是不是有一种想要和诗人对话的冲动?

  一些地方的药店乱象,大家有目共睹,石才夫作为一个有担当的诗人,说出了普通大众的心里话。

  众所周知,药店是卖药的,不卖药就不是药店。但当下,一些地方的药店,已经变成百货超市,你要什么,药店就给你卖什么。

  诗人只用短短几句话,就捅破了医保管理存在的天大漏洞,使这个监管死角摊开在阳光下,不禁令人深思。

  读者最关心的就是这样的问题,读者关心,参与进去,那么就形成了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关系。

  又如《自省书》是这样写的:我喜欢的琥珀蜜蜡/不过是大树的眼泪/和虫儿最后的挣扎/死亡一旦久远/可能成为时尚/难怪每次杀戮/都有很多看客和帮凶。

  这么简短的几句,就把战争的罪恶和发生战争的原因讲透了,因为有很多帮凶,有很多各种目的掺杂,很多本来不应该发生的战争发生了。小诗歌大哲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技高人胆大。从而回归文学的命题: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灵魂。

  以上三点,就是我读《流水笺》的收获。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钦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编辑:谭金铭(实习) 复审:黄慧华 终审:唐龙

编辑:  m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