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发布时间:2022-08-17
引言:大瑶山苍茫延绵,承载着瑶族漫长的历史性民族大迁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大山诞生了被称之为“瑶”的英雄民族,瑶民族的历程是一部充满艰辛的、苦难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瑶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民主改革,瑶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70年来,金秀瑶族自治县全县人民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灿烂阳光,治山治水,植树造林,拦河筑坝,劈山造田,兴修水利,发展交通,呈现出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进步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欣欣向荣景象。在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之际,笔者试图一斑窥豹,用浅薄的文字来描述自己身边的路、树木到房子乃至生活的琐事小事,以此来见证瑶山“换了人间”。
从这山到那山
我的家乡在金秀大瑶山的一个小村寨里,开门见山。从这山到那山,曾经跋山涉水,跨越千里。每次外出或回家,都要乘车颠簸在十八弯的山路上。连接着山里和山外的唯一山路,承载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脚步,还有飞逝的时光。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金秀大瑶山连一条正式的公路都没有,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是:出门见山,跋山涉水,不能行车骑马,唯有步行。
1952年5月28日,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成为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
1957年,一条沿着悬崖峭壁凿出的仅有3.5米宽的砂石路,结束了金秀没有公路的历史。
70、80年代,金秀县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设施大会战。父辈们不止一次的跟我讲过:为了修通往山外的路,我们肩挑膀抬,风餐露宿,几经风雨春秋才有了现在这条山路……
虽几经变迁,山路留下了岁月的沧桑,但还是有着“天晴扬灰路,下雨走泥泞” 的真实写照。从山里走出来赶集的乡人这样打趣自己:城里的人一看见我们,就知道我们是从山的那一边来的,无论晴天雨天都穿着雨衣,像个钻山的芒鼠,全身都是黄泥灰尘。
父辈们就是靠走这样的路,才得以知晓外面世界的变化,他们靠着拖拉机、货车,连接着山外,或去求学、或谋生。爷爷说:你们该知足了,我们以前想去一趟山外,得打上饭包,走上一天,才能到达县城。
而我,也是从这条路走出来,并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读小学时,我到乡里读民族班,每一次去学校,都是从车窗爬进班车,然后挤在拥仄的人群中,颠簸着那一弯又一弯的山路中,朝着我的读书梦驶去。
后来,到了柳州读书,走在了高楼大厦间的水泥路上,心中变得膨大起来。村里许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为了青春,越走越远;为了寻找梦想,越走越广。而有些人为了梦想或生活,又回到了故乡。
2002年,中师毕业后,我返回家乡,通过考试考取了小学教师岗位。按照通知要求,我打包好行李,准时到罗香乡学区报到。校长拿出一份文件对我和同一批分配的小陈说道,你们俩分到大垌小学。
于是我俩稍作休整后,又背着行李坐班车到了平南县马练乡。这是进大垌村必经之路,每天仅有一趟班车进出。此时已是下午,班车早已返程,我们找了两辆摩的,好说好歹50块一架送我们进村。
路,是那么的陡,车子几乎都是从坑坑洼洼中驶过去,我双手死命的握住摩托坐包的边架,害怕稍稍一松手,就会被甩下车来。司机是身经百战的老手,但面对那样的路,也不免失手。在一处深水坑边,他不敢趟过去,就驶上了路边,车轮一打滑,我俩重重地摔在路边,我的双手蹭破了皮,流了血。司机抱歉不已。
摆好车后,我们还得继续赶路,而此时才行驶了三分之一的路程。短短的18公路,我们用了2个多小时时间。
在那里偏僻的小山村,我付出了初为人师时的满腔热血。后来,根据学区安排先后到了腊河小学和罗香乡小学任教。2007年,因工作调动原因,我到了县城当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因工作原因,见证了金秀近十几年来山路发生的巨化:
2008年3月,金秀至平南二级公路工程正式开工,工程总投资4.8亿元,是来宾市公路建设历年来投入最大、路线所经区域海拔最高、地势最为险峻的一个项目。
2009年,前往县里、乡里、村里路全部都通了,金秀县终于告别了看得见走半天的年代。
2011年1月17日,金秀至平南二级公路这条穿越大瑶山的高等级公路全线通车。
期间,我陪同来宾市电视台的记者沿着二级公路采访到了山里的群众,体验到群众们因为山路开通的喜悦心情。
“公路通了,城乡近了;收入多了,面貌变了”,这是所有金秀瑶胞们的切身感受。紧邻金桐公路的金秀镇金田村委美村屯最近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跑运输的村民金强忙得不亦乐乎:“今天早上6点半就开工了,从桐木拉砂石到村里,跑一次大概要一个多小时,我今天已经跑了两趟了。”
一天跑2趟,平均跑一次可以赚到120元钱,一天就是净赚240元。一个月下来就有数算了。
路好走了,沿线的丰富资源也有了希望。瑶乡丰富的矿物、木材和八角、香菇、茶叶、竹笋等土特产更加快捷地运往全国各地,对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起到重大作用。隔壁村的表叔更是受益匪浅,近年来他靠着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在大瑶山深处办起了农家乐,把家也搬到乡镇里,建起了一栋三层楼的小洋房。
一次,我和母亲回老家,开车行驶在平坦宽敞的公路上,母亲不禁感叹到:“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路!”
近年来,金秀县投资10多亿元建设了1000多个扶贫路项目,4万多名群众从中受益。全县77个行政村已全部通硬化路,全县513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屯均通砂石以上等级路。特别是在建的贺(州)巴(马)高速公路经过金秀腹地,且将在自治县成立70周年之际竣工通车,是金秀最大的民生工程,将成为一个里程碑。
昔日交通不便利,肩挑马驮路难行,一天到晚“走不出山沟沟,迈不过山坡坡”,如今已巨变为“瑶寨壮乡遍通途,路通车过人欢腾”。
我和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山路越走越宽阔。从这山到那山,跨越的不仅是天堑,还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这树那树,都是树
开门见山,是我家乡的真实写照。在我的儿时记忆中,河边盛开着杜鹃花,山上种着八角树和杉树,目所及之处都是绿色的。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常常钟情于金秀大瑶山的树,例如深山含笑、红豆杉,听听那名字的清秀文雅,就让人心中泛起柔情我对树特别情有独钟……”
杨梅树、八角树、木竹果树,几乎承载了我整个童年时光。
农村的孩子,是不是对爬树总有那么点天分和特长?每到放假的时候,我和村里几个大孩子总会被大人打发去山上捡八角。罗香一带的种植八角树的历史悠久,八角树生长得很高大。八角成熟期一般在秋季,分为大红和干枝。大红八角指的是采摘鲜果,用水煮后,放在太阳下晒干,八角呈现深红色;而干枝八角,顾名思义,长在顶部或者较远枝头的八角,因为无法采摘,待成熟之后,自行掉落在地上的,颜色一般为黑灰色。二者的价格相差较大。到了八角成熟时节,我们小孩子们都是选择比较矮小的八角树来采摘,那些高大的八角树则留给大人们爬上去采摘。八角“簌簌”地掉落在事先铺好地薄膜上,声音听起来就像一场春雨,让老百姓地心底变得柔软安定。
而我最喜欢的是去爬杨梅树。圣堂山的那片杨梅岭是我童年的乐园,小的时候经常跟舅舅去捡杨梅。像只猴子一样窜上树梢,坐在树杈上吃杨梅,专吃那种红得发黑的大杨梅。吃够了,就使劲地摇树枝,成熟的了杨梅就哗哗往下落到草丛里。这时候,再滑到地上,把杨梅尽收篮子。吃不完的杨梅,可拿到太阳下晒干,装进玻璃瓶里,在没有杨梅时节再掏出来解谗。
我们的房子后面是整山杉树。村里每家每户都会种有杉树。虽说杉树生长周期长达数十年,却是我们山内群众的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每到惊蛰之后,万物复苏,各乡镇的集市中摆放最多的就是杉树苗,你一把我一捆的买回家,在某个早晨扛着锄头上山补种树苗、清理杂草,这已成为大瑶山农耕规律。
而关于“山上树”,有唐诗描述“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意思是:天气晴暖,风和日丽,我走在上山的小路上,耳边不时有鸟儿婉转的啼鸣传来,好像在报告春天真的来临了。忽然,花草葱在茏中,看到了桂树的倩影,如同遇到了一位独自清醒的世外高人。桂树即桂花树,目前金秀县城种得最多的树,它终年常绿,枝繁叶茂,秋季开花,芳香四溢,可谓“独占三秋压群芳”。除了桂花,还有一些四季常青的树木,例如深山含笑之类,一听到名字,就让人赏心悦目的。如若是遇上三角梅花开,那种风情,那样的妩媚,自成另一番风景,再加上吊脚楼、亭台楼榭,布局上还有瑶族博物馆、美食街、瑶医药一条街等,独具民族风情的金秀县城被打造成为了开放式国家AAAA级景区。
这十年来,我写过八角树、红豆杉、银杉,似乎每一棵树枝枝蔓蔓都能写出诗情画意。
这树、那树,都是树。
树多的地方,必然是生态保持良好之地。
金秀作为广西最大、最重要的水源林区,林区内有大量的动植物,是仅次于西双版纳的全国第二大物种基因库,被誉专家为“万宝山”及“碳库、水库、氧库、物种基因库”。大瑶山内已知分布维管束植物216科855属2232种,分布有2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隶属于17个科。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银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瑶山苣苔、合柱金莲木和异形玉叶金花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金毛狗、桫椤、苏铁蕨、柔毛油杉、华南五针松、福建柏、闽楠、紫荆木等16种。
又比如森林覆盖率:
2012年,金秀县森林覆盖率83.58%;
2019年,金秀县森林覆盖率87.67%;
2021年,金秀县森林覆盖率87.91%……
我想,这些数字的后面,是全县干部群众每年坚持植树造林,是护林员每天坚持巡山管护,严防盗伐偷挖分不开的。后来,我负责撰写创建“天然氧吧”申报材料,当时的领导在审核时,在森林覆盖率数据后加上了几个字“稳居广西第一”,更是让申报材料底气十足。金秀不负众望,成为了广西第一个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的县城。
金秀这个天然氧吧,数据显示得让人赏心悦目:
年平均气温为17.6℃,无≥35℃的高温天气;日均气温≤0℃的天数不足1天。
年平均降水量1722.2mm。年均降雨日数为178.5天。
年平均相对湿度82﹪,各月相对湿度保持在76﹪~84﹪之间,全年气候湿润。
年均日照时数1110小时。
年平均风速为1.7 m/s,按国家标准莆福风力表,属2级轻风。
负氧离子含量高,年平均浓度为1383个/cm3。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粮”,大瑶山的群众们生长在大山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勤劳耕作,加上各种惠民政策以及科技创新,如对八角、油茶进行低改,对柑橘进行嫁接等。比起以前的刀耕火种、吃一山走一山,这个日子算是越过越有滋味了。前几年, 我们下村开展脱贫攻坚信息核查时,看到山内的群众的林权证上少则几亩、几十亩林地,多的上百亩林地,因此当地党委政府做一些产业调整,把单一的产业变为多种产业并行,就可以达到增收的目的。而金秀也在2019年如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如今,我们的山上不仅有八角树、杉树、杨梅树,还有茶叶、柑橘、油茶……
这,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
我家住山沟沟
开门见山,最高最大的是圣堂山。
我家就在圣堂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叫腊河口。虽说也是山沟沟,但是跟儿歌里唱的一样“山里珍奇样样有”“山山水水绿油油”……
一样是“处处披锦绣”。
腊河口在90年代,是有名的“小香港”。
金平二级公路从村中穿行而过,为了使原来狭窄弯曲的公路变宽变直,以前商铺两边搭建的遮雨棚全部被拆掉,铺上了水泥,两边抬高做了人行道。村里的平顶楼刷上明亮的外墙,一栋比一栋高。在村西,建有大瑶山第一个村级农贸市场,每到圩日,那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就连外乡的商人也到这来摆摊赶集。村东则是村里的文艺舞台和灯光篮球场。十三婶跟村里的几个阿姨们,固定在晚上集中跳广场舞,在“村”晚或者一些文艺演出上,她们还会排练节目,秀上她们的舞姿。
最漂亮的房子当属腊河小学,几栋教学楼耸立在山腰上,错落有致,前面两个操场边设有各种运动器材供学生健身,周边种植花草树木进行绿化点缀。我家的房子就毗连村小学,每天早晨跟着校园的广播早起,听着学生们朗朗读书声生火做饭、吃早餐。
房子建于2018年,二层半楼,几乎耗尽母亲的全部家底。请的是山外的农民施工队,钢筋水泥、搅拌机,半年的时间建设完毕。装修讲究实用,也不失现代化:每个房间配套卫生间,抽油烟机、折叠圆桌,以及各种家电应有尽有。进新房那天,村里的亲戚前来道贺,纷纷称赞不已。
母亲很是欣慰!这一辈子的辛劳总算值得。
几十年来,她经历过三次建房。
第一次是古老的黄泥房。关于建造的过程,因为我没有见过,无法描述出来,在网上查了下,有这样说的“取优质黄泥打碎,加入剁碎的稻草充分搅拌融合,直到完全和匀且有些粘稠。也有用米汤水加入搅拌的,然后就夯打到用木板固定模具墙板,待变干成型即可成为黄泥墙,打上横梁,最后盖上瓦片。”母亲说,以前村民建房子,都是互相帮工的,你今年起,全村帮忙挖地基、搭房梁、打泥墙,明年到其他家也是如此,家家出工出力。
我就是出生在这样的黄泥房中,从记事起,就跟奶奶睡在黑暗而逼仄的房间,仅有一个约半米的木窗透露着一些光线,白天进屋也得摸着走,晚上则是要点上煤油灯。两个叔叔各分得一楼一个房间,最小的叔叔睡阁楼。在中间厅堂架木梯直达阁楼,梯子是不带扶手的,小孩们只能四肢爬着上。二楼用木板搭设,人走在上面,“咚咚”作响,把灰尘洒落到楼下房间。厨房另建在东边,四面墙板被烟火熏得发黑,灶台上方吊着篮子,装着竹筒、玉米之类的东西。
虽简陋,但那样的日子确实简单实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后来有了小水电,各家各户有了电灯,昏黄却温暖。村上的三叔公第一个入手买上了电视机,他的家厅堂每天晚上都挤满了人。
几个叔叔成家后,我们就分家了。
90年代初,父亲选择在路边建了平顶楼,用上了红砖水泥,抹上了大白石灰。明亮的玻璃窗,宽敞的卫生间。我也有了自己的房间,每天晚上开着台灯在书桌前做作业。
那几年八角丰产,市场行情好卖了好价钱,村里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而腊河口也变得富裕起来,公路两边开起了商店,还有供销社,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村中间建起了第一个农贸市场,进驻农村信用社、卫生室。村里还嫁进来几个外地媳妇,叽叽喳喳地说着普通话。
再后来就到新农村建设,有了篮球场、文化舞台、垃圾处理场,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整治。而我家也在积攒了几年的积蓄后,建起了第三代房子。
小叔在脱贫攻坚期间纳入了脱贫监测户,享受危房改造补贴等各种政策,为此他推倒了老房子,重建起了水泥房子。后来外出打工攒钱,三年后又加盖了一层,并进行了装修,加上院子修整,装上路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别墅。
腊河口其实也仅仅是大瑶山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隔壁长垌村种上了灵芝、蘑菇,发展村集体经济,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滴水、马安村做起了民宿,吃上了旅游饭;山外的农户则是种上了柑橘,让田间地头成为了种植产业示范基地。
从农村到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就连村民们都有了新角色,为了融入新生活,通过勤劳的双手致富,不少人学起了技术,开起了商店,做起了生意,一幅“新农村、新生活、新气象”。
是的,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之路,我们还要走得更稳、更远……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