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强音

来源:广西民族报

作者:覃祥周(壮族)

发布时间:2022-08-12

  近段时间以来反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老艺术家黄婉秋女士的回信》之后引发的一些思考,与大家共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的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揭示的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彰显的是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伟大梦想的信心和决心。对于这个趋势和目标,社会各界高度认同。在广西,广大干部群众正加深对这一原创性重大论断的全面理解,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唱山歌来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最强音。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给老艺术家黄婉秋女士回信之后,更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一、总书记的回信令人备受鼓舞

  壮乡是片风流地,人爱唱歌鸟爱啼;

  三姐撒下山歌种,八桂处处是歌圩。

  广西是“歌海”,山歌文化是广西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每逢传统佳节,城乡各地摆起歌台,人如潮,歌如海,歌圩处处,热闹非凡。如今,广西各地还巧用山歌做帮手,歌唱民族团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些部门还以唱山歌谈体会的方式,倾听百姓心声,以山歌来说事、论理、讲法。首首山歌,娓娓唱来,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深受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电影《刘三姐》主演者、老艺术家黄婉秋女士回信,高度重视“刘三姐歌谣”文化,给我们广西各族人民带来很大的鼓舞。

  今天用歌谈体会,学习回信心花飞;

  我唱山歌来祝贺,歌当美酒干一杯。

  要为人民去创作,要为时代去放歌;

  总书记啊来教导,我们牢记在心窝。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指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希望你继续发挥老艺术家的表率作用,带动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电影《刘三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到我们的心坎上了,真是令人激动,令人信心百倍。今天,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就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保护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的大局出发,结合广西实际,做好广西山歌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电影《刘三姐》风靡海内外,除了电影里动听的音乐、秀丽的风光之外,主要还是广西山歌歌词优美、旋律动听,故事情节生动等等。特别是歌词妙语连珠,韵味十足,语义双关,夸张得体,惟妙惟肖,其赋比兴手法的妙用,令人拍手叫绝,赞叹不已。影片里对歌、斗歌的环节,更是令人感到妙不可言。整部电影,反映了广西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八桂大地美丽的自然风光,符合人们的审美特点,因此,观众看了催人奋进,一生难忘。

  二、广西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爱唱山歌

  山歌你瘾我也瘾,笛子和箫同个音;

  出门三步会歌友,人生处处有歌声。

  生活在祖国南疆的各族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自古以来就有“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代言、倚歌择偶”的习俗。早在春秋时期,壮族的先民——越人就开始唱山歌了,著名的《越人歌》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这首歌的原歌在古文献上,是用古壮字记录的。以前人们都不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民歌。后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韦庆稳先生等专家研究发现,它是壮族先民最早的一首山歌,其语法结构和词汇等跟现代壮语有许多相似,用现代壮语还大致可以读通。这一发现,犹如石破天惊,轰动世界,揭开了《越人歌》神秘的面纱。

  三、歌唱民族团结,是广西山歌永恒主题

  壮美广西是我家,民族团结开新花;

  社会和谐又稳定,幸福生活美如霞。

  广西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十二个世居民族,自古以来,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共同开发了壮美的南疆。在文化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编山歌,唱山歌。广西的民间文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是山歌流传最为广泛、技巧最为精湛,成为各族人民文学艺术的脊梁。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人人能歌善舞,其中,歌唱民族团结,表现民族精神,是大家共同永恒的主题。广西各族人民开放包容,团结互助,和谐相处,大家都相互离不开。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高度评价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并勉励广西继续发挥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广西各族人民带来了很大的鼓舞,为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在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个良好的基础。长期以来,广西各族人民始终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方针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族人民感受最深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西的发展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赋予广西民族团结工作的崇高荣誉。今年1月18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在参加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联组讨论时指出,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期间,称赞广西是民族团结、民族交融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勉励我们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得到中央明确肯定,很不容易,这是多年努力的结果。

  刘宁书记的话实实在在,非常到位,令人心暖。这些年来,广西各族干部群众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通过山歌演唱来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你听:

  一轮红日天空照,江河湖海浪滔滔;

  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意识要铸牢。

  铸牢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示范区;

  壮乡人民共同建,芦笙伴舞赶歌圩。

  民族区域自治好,模范执行不动摇;

  精神家园齐共建,“五个认同”最为高。

  民族团结花盛开,各族儿女情满怀;

  大家就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来;

  千朵桃花同一岭,万根竹子共一林;

  各族人民手牵手,民族团结贵过金。

  总书记啊来教导,壮乡儿女记得牢;

  建设壮美广西好,共圆复兴梦想高。

  总书记啊来指点,干群力量有源泉;

  壮美广西建设好,复兴梦想共同圆。

  去年四月二十七,总书记啊到广西;

  关注民生问寒暖,壮美广西上天梯。

  党的教导要牢记,建设壮美新广西;

  勇担历史新使命,大家凝心又聚力。

  乘风破浪党掌舵,壮乡奏响凯旋歌;

  日子越过越红火,道路越走越宽阔。

  天天都在歌里过,壮乡幸福好生活;

  齐心协力共发展,千人唱来万人和。

  ……

  四、广西山歌重在即兴而歌,有感而作,讲究格律

  山泉不用锄头开,白云不用剪刀裁;

  山歌不用笔来写,舌头一卷就出来。

  山歌,是民间歌手口头创作的诗歌作品,是最具广西特色的民族文化符号。山歌即兴而作,它非常讲究三要素:押韵、平仄和节奏。

  高山有水就是河,讲话有韵就是歌;

  押韵平仄和节奏,三个要素要结合。

  山歌的歌词,虽然即兴而作,但也不是七个字或五个字乱排队,而是要讲究格律,也就是说,要讲究押韵、平仄和节奏。特别是押韵问题非常重要。

  汉语山歌的押韵是“脚韵”,一首四句山歌,一般只用一个“韵”,但要在三个地方(第一、二、四句的句末)押韵,歌手们习惯叫做“三连韵”或“三个韵点”。而壮语山歌的押韵是“腰脚韵”,一首四句山歌,一般要用两个“韵”,在五个地方押韵,即“脚腰脚脚腰”韵,歌手们习惯叫做“两个韵,五个韵点”。这是壮汉两种语言山歌在押韵上最大的不同点。我们先来看一首汉语山歌:

  阳春三月百花开,盘阳河畔搭歌台;

  敬杯巴马长寿酒,唱起山歌迎客来。

  (这首歌用“ai”韵,有“开、台、来”三个韵点)

  我们再来看一首壮歌:

  Gungcanjdangj yinxloh,

  Raeuz bouxhoj fanndang;

  Lumj sam nyied gorangz,

  Ngoenzngoenz sang doxhwnj.

  (歌词大意:共产党引路,咱穷人翻身;像三月竹笋,天天往上升。)

  这首壮语山歌的押韵形式图示如下:

  (这首歌用“o、ang”两个韵,有“loh、hoj、ndang、rangz、sang”五个韵点)

  如今,外省区的人很佩服广西人,唱山歌,张口就来(即兴作歌),不假思索,非常押韵,朗朗上口。前几年去内蒙古考察,在招待晚宴上,内蒙古的同志刚唱完《敖包相会》,我们就用《刘三姐》的歌调唱起来:

  今天我们来相会,金鸡来伴凤凰飞;

  壮蒙同胞手牵手,民族团结放光辉。

  大家“哇”地笑起来,在场的同志惊叹,广西的同志唱山歌,张口就来,韵味十足,切时、切人、切地。这首山歌即兴创作,又是歌唱民族团结,非常得体,加深了民族兄弟的情谊,随后,现场的同志一起用大家熟悉的《刘三姐》歌调反复唱起来,以歌传情,顿时,整个蒙古包似乎变成一个小歌海,暖意融融。这次聚会,由于唱起山歌,变成一次民族团结的盛会。

  五、弘扬山歌文化,唱响新时代主旋律

  广西山歌文化在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可以说,广西各族人民逢事必歌,逢人必歌,逢节必歌,张口就来。你听:

  同伴妹, 金花伴着银花开;

  妹伴哥来哥伴妹,山伯陪伴祝英台。

  (情歌)

  四两洋铁打把刀,挂在腰间动摇摇;

  谁人敢拦革命路,不断头来也断腰。

  (革命歌谣)

  改革开放几十年,生活一步一重天;

  好比上楼吃甘蔗,步步登高节节甜。

  (歌唱改革开放)

  万里晴空飘云彩,各族儿女心花开;

  喜迎党的二十大,满怀激情向未来。

  喜迎党的二十大,个个心里乐开花;

  未来日子更红火,神州大地更繁华。

  (喜迎二十大)

  年年都有三月三,壮侗瑶苗大联欢;

  铜鼓敲得百鸟舞,山歌飞过万山岚。

  (歌唱三月三节)

  中国梦是人民梦,举国上下心相同;

  万众一心跟党走,梦想一定会成功。

  (唱中国梦)

  邕江河水向东方,木棉花开向太阳;

  壮乡儿女跟党走,幸福生活万年长。

  (表达跟党走的决心)

  坚定不移听党话,民族团结兴中华;

  矢志不渝跟党走,人间开遍幸福花。

  (听党话 兴中华)

  会议精神传下来,广西歌海浪排排;

  主题旋律唱得响,歌满青山情满怀。

  树尾摇摇因为风,海水动动因为龙;

  发展规划已经定,凝心聚力建奇功。

  (歌唱自治区十二次党代会)

  ……

  广西山歌浩如烟海,时时处处都有歌。歌手们与时俱进,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广西各地歌圩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可以说,歌圩是广西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理想之地,是民族团结鲜花盛开的地方。

  清明之后到谷雨,百花开放百鸟啼;

  我邀各地好歌友,到我壮乡赶歌圩。

  广西的东西南北中都有歌圩,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歌圩非常热闹。各民族兄弟姐妹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喜气洋洋赶歌圩,大家互敬互爱,其乐融融。歌圩上人山人海,树阴下,凉亭里,石桌旁,草地上,到处见到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对唱山歌的情景,歌声悠扬甜美,令人流连忘返。尽管语言有些不同,但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山歌唱完之后,耐心进行翻译或解释,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并不影响感情的交流。各民族歌手善于把比喻、夸张、双关等创作手法用于山歌之中,艺术特色非常浓厚,令人赞叹不已。内容主要有感恩歌、民族团结歌、生活歌、风俗歌、赞美歌、问候歌、祝福歌、致富歌、送别歌等等,可谓应有尽有。广西歌圩上各民族兄弟姐妹融洽的气氛,让人感到无比温馨。歌圩上到处飞扬着这样的山歌:

  各族相亲又相爱,抱团取暖不分开;

  团结之花开得久,进步之花永不衰。

  不论瑶苗和壮汉,树立正确人生观;

  走向民族复兴路,石榴结籽抱成团。

  如今,在广西各地,有许多的山歌队在演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山歌,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其中,南宁市竹影贝侬歌队演唱的内容最引人注目。

  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是一门新课题;

  五十六族好兄弟,大家都要有共识。

  一坡竹子千根笋,万颗葡萄一根藤;

  中华民族共同体,花开连树树连根。

  五十六族共一家,紧跟时代大步伐;

  携手并肩加油干,共同振兴我中华。

  习近平总书记给老艺术家黄婉秋女士的回信,高度重视“刘三姐歌谣”文化,这意味着,广西山歌文化姹紫嫣红的春天已经来临。让我们携起手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齐唱山歌,共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高歌喜迎党的二十大,万众一心跟党走。我唱两首山歌来收尾:

  石榴开花叶子青,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永远心连心。

  山歌唱了几十年,唱到今日最新鲜;

  中华民族共同体,真是越唱心越甜。

  (此文为广西社科大讲坛授课讲义,发表时有删改)

  【作者简介】覃祥周, 广西三月三杂志社译审,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法官学院广西分院、广西法官学院兼职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广西民族报签约作家。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