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和善于挖掘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评长篇小说《夕照苍茫》

来源:老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5-23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广西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丰富深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创作资源。黄志谋、牙韩彰创作的长篇小说《夕照苍茫》,取材于桂西北历史上延绵800多年的土司文化,描绘了土司内外部错综复杂、刀光剑影的斗争,揭露了土司制度的血腥内幕和夕阳西下过程,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激烈较量中,歌颂了人性中的真善美,鞭鞑了假丑恶,对新时代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倡导向善向上的价值观,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黄志谋 牙韩彰 著

  这部长篇小说以凤阳州末代两任土司韦松原、韦才文父子波谲云诡的家族内斗事件为主线,反映了封建土司制度从兴盛到没落、衰亡的过程。故事发生在韦氏土司府。按照祖传惯例,韦松原要从即将离开人世的老土司父亲韦平太那里继承凤阳州土司的大位,但他才是个不谙人世的八岁孩子。他的两位叔叔韦清义、韦清强乘机以阴谋手段向侄儿争夺土司继承权。二人勾结辖区范围内的敌对势力,趁土司府上上下下为老土司的双胞胎弟弟韦清云、韦清凤举行隆重婚礼之机,血洗了土司衙门。小土司韦松原在众人的保护下逃到东兰州,得到东兰州同知韦承亮的关照。其母李氏因悲伤过度,而遁入空门。韦松原在韦承亮十年的精心栽培下,长到十八岁时,借助东兰州的兵力,重新返回凤阳州执政。因手下人对宿敌大开杀戒,韦松原被上司问罪,铛锒入狱。几年后他装死被抬出监狱,回到凤阳州。但历经诸多的变故,韦松原厌倦了官场,提前把土司职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韦才文。韦才文是凤阳州历史上最后一任土司。他虽然品行端正、好学上进,有所抱负,但末代封建王朝和土司制度已经病入膏肓、山穷水尽,改土归流势不可挡。韦才文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主动放弃土司职位,结束了凤阳州延衍八百多年的封建土司制度。

  对于小说家来说,构思故事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无论知识有多广博,生活积累有多深沉,语言有多丰富,但不会讲故事,就成不了出色的小说家。《夕照苍茫》的成功,就在于讲好了中国故事、广西故事、河池故事。有了好的故事,才能够结构好的材料,塑造好的人物,从而表达好的主题。虽然作者是初涉长篇,但学会了讲故事,于是获得了成功。

  这部小说的素材来自历史和生活体验,第一作者黄志谋给初稿取名《韦氏土司》,地点人物都用真名,第二作者牙韩彰毕竟政治上老辣,提出一律不用真名。这不仅可以避免官司,更是便于自由自在的讲故事。讲故事不能仅仅为了好听,引人入胜。重要的是如鲁迅说的,要给人以“亮色”。小说塑造的这个末代土司,自愿不当“土皇帝”了,就是一点“亮色”,给人看到革新的希望。

  近日我评论容本镇、张淑云等著的《壮族文学二十年》,其中第三部分是“展示‘两创’理念下的新世纪壮族文学成就”,阐述了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世纪,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壮族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小说创作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我们也看到广西小说创作,包括壮族等少数民族题材的小说创作,尚缺少大历史、大题材、大跨越的“黄钟大吕”式的作品。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是历史上施行土司制度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区域。在红水河流域,不仅凤山、东兰、巴马、大化、都安、南丹等历史上有土司,还有忻城莫氏土司20代500年。莫土司衙署是至今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群,被称为“壮乡故宫”“亚洲第一土司衙署”。广西具有传统土司文化的优势,可是在创作上却迟迟不敢下手,或者不肯下苦功夫。即使是写了却不敢拿出来。反映土司题材的文学作品,四川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斩获茅盾文学奖,一举成名,云南的电视剧《木风云府》风靡全国,吸引眼球。从而外省区土司题材作品捷足先登。

  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是补上“短板”的路径之一,就是敢于挖掘广西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色资源和重大历史题材,直面广西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并利用大量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学资源,创造出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有震撼力的文学品牌。就此而言,长篇小说《夕照苍茫》的创作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陈学璞)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