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贺州瑶家打油茶

来源:广西民族报

作者:黄佩华(壮族)

发布时间:2022-04-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李素芳。(黄浩云/摄)

  仲春时节,我又一次来到广西的东大门贺州。踏上贺州的土地,满目青山,林木葱茏,茶树飘香,山花烂漫。江河碧绿,流水潺潺。田畴水波,春耕正忙。

  和以往不同的是,我们这次从首府南宁到贺州,先是上南柳高速向北,再转苍(梧)硕(龙)高速往桂东南,到平南后又转北(海)呼(和浩特)高速达蒙山,然后东拐贺(州)西(林)高速。虽说贺西高速尚未全程通车,但公路里程已经大大缩短,实现了中午在南宁吃午饭,晚餐到贺州瑶家打油茶的愿望。

  说起贺州瑶家油茶,可是笔者最为喜欢的少数民族传统美食之一。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有幸到钟山县参加《上海文学》笔会,期间,我们受邀到花山瑶族乡做客。刚踏上瑶家屋门,热情的主人就把我们引到小方桌旁,为大家打油茶。虽然我是第一次到钟山,也是第一次到瑶家打油茶,但“打油茶”这三个字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说熟悉,是因为我曾经听到无数的食神食客说起过,而且对瑶家油茶从来不吝溢美之词,往往描述得神乎其神,让我听了有一种未见过大世面的失落感。讲陌生,主要是我从来没有打过油茶,更不知“打油茶”为何物。我们刚落座,只见小方桌中央架着一个火炉,上边置一口小铁锅,锅里暗绿色的液体正咕噜咕噜地翻滚,一种生香随着蒸气四处弥漫开来。

  接着,主人把米花、炸花生、炸米果、葱花、香菜等逐一放入小碗中,从锅里舀出滚烫的液体,均匀倒到碗里。随着主人“喝油茶啰”一声招呼,大家都忙不迭端起碗,趁热小心翼翼地喝了起来。我赶忙学着别人的样子,把热乎乎的液体吸进嘴里,顿觉一股苦涩的味道在嘴里翻腾开来。咽下喉咙,一种炽热感迅即填满了胸腔,我差一点被噎住了。哎哟哟,这就是那种被人们吹上了天的油茶吗?然而,没等我缓过气来,一种温润而清香的味道便在我的舌尖发起,渐渐在口腔中扩散,直至食道和胃部,与此同时,整个头部感觉到了一种温暖,呼吸也变得清爽多了。

  初次体验,油茶便在我脑海中打上深深的烙印,留下了既深刻又特别美好的印象。于是我决定对这种甘苦兼具提神暖胃的饮品作一番了解。原来,桂东瑶家打油茶是用当地上好的茶叶、生姜、山茶油一起,经过千锤百打,直至捣碎成末如泥,过滤后用铁锅加上清泉水慢慢熬煮,让汤色稍微浓稠,再配以佐料香料一起服用,那种特别的味道便溢满了身体,香遍了全屋。

  那次美丽的邂逅,不仅让我对油茶这种美食产生了敬仰,更是有了一种热爱。一年后,我又有幸来到富川瑶族自治县,参加《青年文学》富川笔会,再一次品尝到了非常地道的瑶家油茶。据当地朋友说,打油茶起源于桂东富川、恭城以及八步、昭平、苍梧等这一片区,而其中的上品则是来自在这一带的瑶族山寨农家。为了印证这一说法,笔者之后又把龙胜三江的侗族油茶、桂北兴安全州灌阳的油茶、柳州融水一带的壮苗油茶相比较,似乎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桂东瑶家的打油茶更为名副其实,味道也更为纯正。

  贺州瑶家油茶之所以能够得到大众更高的评价,主要是因为这里有好茶。好山好水出好茶,贺州的茶不仅茶好,而且品种繁多,涵盖方方面面。瑶家茶主要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石崖茶、甜茶、养生茶等等,其中,尤以打油茶用的绿茶品质最为上乘。暮春时节,如果你行进在贺州的山野,一座座茶山、一行行茶垅就在青山绿水中映入视野,成为最亮眼的风景。徜徉在贺州各地的街头,各种油茶店铺门面比比皆是。而在门店里嘈嚷的茶客,除了本地人,还有许多来自各方的吃货和油茶爱好者。

  这些年,贺州瑶家打油茶声名鹊起,迅速成为一种颇受欢迎的康养美食,店铺出现在各地的街道。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研究中得出了新的认知,贺州作为闻名遐迩的长寿之乡,那些长寿老人们的饮食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而打油茶更是备受专家们的吹捧。专家们认为,贺州的土壤富硒,打油茶的几种土产原料和微碱性水一起中和,便产生了奇妙养分和味道,长饮此物,有助于延年益寿。

  贺州的瑶家美食名目繁多,但个人认为当推打油茶为首,相信这也是众多吃客的共识。贺州有一个段子,某年有高鼻子的老外组团到贺州考察,热情的主人诚邀客人到过山瑶家打油茶。客人们喝了一碗又一碗,还是舍不得放下碗。要离开之时,老外觉得喝了半天这么好喝的东西,还不知晓这是什么名堂。便问主人此为何物,怎么称呼。主人解释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陪同的领导急了,便让翻译对老外说,这是中国的咖啡。老外听后顿时大悟,赶忙伸出大拇指,连喊OK,OK。

  这次到贺州市八步区采风,主人特意邀请我们到步头镇黄石村过山瑶家打油茶。这家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妇,女的叫李素芳,男的自称姓刘名德敢,来自千里之外的右江河谷田东县,是个壮家汉子。我听了好生奇怪,在我的印象中,瑶家女嫁壮家汉的例子不少,但壮家小伙入赘瑶家的却是第一回见。当我正欲打听相关细节时,略为腼腆的刘德敢假借忙活竟避开了。虽然一时不能深聊,但我对这段壮瑶美好姻缘还是有些疑惑,还是有些放不下。回来后我又从多个渠道了解,试图解开这个秘密。

  后来有知情者告诉我,刘德敢和李素芳相识的媒人是著名民俗摄影家梁汉昌先生。大约是2010年,梁先生带小刘到贺州八步拍摄瑶族服饰,结果一上瑶山小刘就被两样东西给深深吸引住了。一件是美丽善良活泼可爱的瑶家妹子李素芳,另一件是美妙的瑶家“打油茶”。是美人加油茶让这个来自百色壮乡的小伙子对瑶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久久无法忘怀。当时,李素芳中专毕业后就渴望走出瑶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她母亲李小莲则是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母亲一直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女承母业”,接棒传承好这门珍贵的手艺。然而,瑶绣做工精细复杂,要做好一件工艺品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种周而复始枯燥无味的细活。

  正当李素芳在传承母亲事业和外出打工之间彷徨之时,2012年,梁汉昌带着摄像师刘德敢再次来到贺州。他们这次是邀请李素芳参加“抢救性记录瑶族文化遗产行动”,让精通瑶绣的她担任瑶族服饰顾问。两个多月时间里,李素芳一面给他们打油茶、当向导,一面拎相机随同摄影团队跑遍了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五省区的瑶族聚居地,行程两万多公里。

  这次重逢,既成就了李素芳的创业梦想,也让刘德敢想天天喝油茶的愿望成为现实。共同的心愿和理想,促使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刘德敢毅然辞去了音像出版社的工作,来到贺州山上的过山瑶家,与心爱的人一起打油茶,一起投身瑶族服饰文化艺术。李素芳和刘德敢的结合,既是贺州民族团结事业的佳话,也是贺州瑶家美食打油茶引发的一个美好而感人的故事。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