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0-05-22
▲呦呦鹿鸣公园里的梅花鹿。
▲鹿寨县鹿鸣谷香桥。
▲鹿寨县中渡古镇全景。
【作家简介】
牙韩彰,壮族,编审,广西凤山县人,现任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广西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屈指家山》,新闻作品集《纪实与思考》,主编出版《今朝望乡处——壮族作家汉壮双语散文选》等书。有散文、诗歌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民族文学》《散文选刊》《广西文学》《广西日报》等报刊发表。
晚上,热烈的座谈交流环节结束以后,夜便安静了下来。我们各自回到住处,回想白天见过的那些古石街、古房子、古码头、古溶洞、古树藤,当然还有幽蓝碧绿的古洛江。这个住处名叫鹿鸣谷酒店。它就在鹿鸣谷的深处;而鹿鸣谷是在鹿寨县中渡镇的一个山间公式场深处。所谓鹿鸣谷,名称的诗情画意,以及所处位置的安宁静谧,很容易让文人们与谷中的某一样东西,或是三江彩卵石,或是大化彩玉石,或是那高耸而半露天的大戏台,或是贴着酒店身后大山而建的呦呦鹿鸣公园……达成某种天然的共识。毫无疑问,这是一处休闲、度假、思考、放松,甚至可以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的山间幽谷。而我,当人们陷入夜的安宁或不平、梦的甜蜜或惊恐之际,反而有些莫名的兴奋起来。此刻,我斜躺在窗外阳台的藤椅上,透过黑夜的重重暗影,隐隐约约分辨得出,围绕鹿鸣谷酒店四周的大山不下20 座,它们层层叠叠,手拉着手地环抱着这个不算宽阔的谷地,远处高低不等的山峰傲指云天,山上的草木在星空下泛着微微的金光,鹿鸣谷仿佛笼罩在金色佛光之下。一条二级公路沿着山脚的小河旁向两边山坳延伸开去,泛白的路面把亮光带出了幽暗的鹿鸣谷。这是进出鹿鸣谷的唯一通道。有资料说,中渡镇位于鹿寨县西北角,是鹿寨、永福、融安三县结合部的经济文化重镇。打开百度上的鹿寨地图一看,我们所处的鹿鸣谷已经接近永福县的地界了。如此说来,穿过鹿鸣谷的这条二级公路,应该可以北通永福,西连融安,南接柳州,与来自贵州穿过广西进入广东的贵广高铁、贯穿广西南北的桂柳高铁上下连通。怪不得,当地人说,从鹿鸣谷到达高铁车站,就20分钟车程。
说到鹿鸣谷和呦呦鹿鸣公园,大家自然就有一个判断,酒店的主人还是有文化的,至少读过古代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而我眼前闪过的画面却是,《诗经·小雅》里那些活灵活现的小鹿,它们轻巧优雅地漫步在山野间,一边呦呦鸣叫,一边悠闲地吃着蒿草。而鹿的主人,似乎离得并不太远,陪着来访的男女嘉宾,安静坐在一个凉亭里,一边鼓瑟,一边吹笙。那场景可以让人们艳羡渴求达两千年之久。这样的美妙场景,也会在鹿寨出现吗?我是有些疑惑的。但是,这并不妨碍鹿寨朋友的言之凿凿。他们说,古代这里肯定有鹿,而且还是漂亮的梅花鹿。他们说,最主要的证据之一,就是这里自古以来,老祖宗就传下一句话,叫“仙人牧鹿的地方”。这就大大超过我的想象。不仅有鹿,还有神仙,而且这里的神仙主要还是从事放牧梅花鹿的工作的。这样的地方,你没来过,还真是想象不出来;来过之后,是不是都能想象得出来,那还得看你的天赋够不够。
中渡镇早在三国时即已建立,距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还曾经是县一级的政府所在地。这里有古民居群、会馆商号、抚民厅、名人故居、古炮楼、古城墙遗址、武庙、摩崖石刻等等,诸多的文化遗址,无不在全心全意的展示中渡作为文化古镇的斑斓色彩。说中渡是广西历史文化古镇,自是不会有人怀疑。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亦称“文化古镇”“旅游名镇”。这样的称谓加到中渡的头上,恰如其分,概括精准。
那么,鹿寨的神仙,会在哪里出现呢?以我现在的眼光推测,应当就在鹿鸣谷不远的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里。当然,古人是不会把那一带称作国家地质公园的。所谓国家地质公园,是我们今人的杰出创新创造之一。其实,那就是一个总面积约为139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为39平方公里的完全意义上的大自然景区,这样的大自然景区,在八桂大地随处可见,仅鹿寨县域内就为数不少。由香桥岩天生桥、香桥岩峡谷、九龙洞、响水石林及响水瀑布等50余处景点集合构成的香桥岩溶景区,被岩溶地质学家称为“中国喀斯特地貌的缩影”和“天然的喀斯特地貌地质博物馆”,1988年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被授予国家地质公园称号。这样的风水宝地,任何一处平坦的旷野,或舒缓的丘陵,甚至灌木丛生的岩洞边,都可以是大家十分乐于传说的神仙牧鹿的理想场地。
广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东西南北中,各地的岩溶天坑群甚多,而大自然造就那些大跨度的岩溶天生桥更是谓为人间奇观。我的家乡凤山县,与鹿寨相距三四百公里远,那里也有一座天生桥,称为江洲仙人桥,位于县城西南26公里的江洲乡凤平村附近,天然的整块岩石横架于对峙着的两座大山之上,远远望去酷似一条凶猛而巨大的鳄鱼昂首前冲,桥长达118米,宽76米,中部高58米,幽深的江洲河和宽阔的江洲公路,可以从容地从这条巨型“鳄鱼”的肚皮下穿越而过。据说这是广西最大的岩溶天生桥。遗憾的是,至今我还没有机会亲眼目睹该桥的壮观和神奇。
中渡的香桥岩溶景区,我是和大家一起,实实在在地行走了一趟的。记不起是哪位高人说过了,凡是真正的人间美景,都不会在触手可及处。鹿寨中渡的香桥岩溶核心景区也一样,她就隐藏在一个很深的峡谷里,从鹿鸣谷外观绝对看不到她的任何蛛丝马迹。那里的隐秘甚至诡异之处,我都不知道如何描述才准确,好在鹿寨朋友提供的材料里有现成的文字可用:她的入口处隐藏在地面的一道月墙后面。跨过月亮门,从一个极为普通的岩洞进入,顺着石阶而下。初入洞,狭窄幽暗,迂回曲折,越往下走反倒越开阔,到了洞底,顿觉豁然开朗。洛江从脚下奔腾而过,四周峭壁环抱,前方不远即是天生桥。
介绍景区的文字表述达到这个高度,比我绞尽脑汁来做另外描写要好得多。我只想补充一点,在走到石梯的中间拐弯处,发现一根细如铁丝的藤条,把一根树枝和地面的杂草扎扎实实地连接起来,其垂直程度,好似事先有人拿着铁线上下系紧,让藤条攀缘生长的一样,这引来了大家的惊叹不已。依我看,大家惊叹的是一种困惑不解,这根细细的藤条到底是怎么长成那样的一丝不苟。
走到水边,有人告诉我们,下游那个绿幽幽的巨大水潭,名为香潭,就是拍摄《西游记》猪二哥偷看众仙女洗浴的所在。也不管是不是真有其事,大家闻言都忍不住纷纷向那汪不知深浅的潭水多看了几眼。天生桥下的水里有几块巨石,半裸身躯,有人在上面搭了一道“之”字形栈桥,供人们走到对岸去。我们走上栈桥,头顶是巨大的岩溶天生桥,栈桥下是一尘不染的洛江。洛江的流量不算大,但它拐弯抹角撞上那些河中巨石,发出的声响却有山鸣谷应之威。
沿着天生桥旁的石阶,进入一片森林,森林里的道路凹凸不平,是专门为旅人开辟的,沿途的老树、枯草、黄叶和古藤,异趣盎然。走了大约一两公里,快要穿出森林时,看见山脚的一堆乱石深处,一股不大的泉水汩汩涌出。鹿寨的朋友说,这就是洛江在鹿寨县境内的源头。虽然洛江最初的源头不在鹿寨境内,而是远在桂林永福县三皇乡的鸡头岭(一说是融安县与永福县交界处的波有岭),但鹿寨人还是喜欢说洛江的源头就在这里。洛江这条几乎不为外人所知的小河流,是广西重要河流柳江的主要支流之一,而柳江是汇入西江向南海奔去的柳江人的母亲河。柳江人,是繁衍生息在广西中部地区的古人类,是我们壮家人的先民。参观鹿寨博物馆时,仔细凝视那些出土的古人类使用过的物件,我们依然感受到生活在鹿寨大地上的壮族先民们浓浓的烟火人生。而上午我们在中渡镇古码头看到那条还算宽阔的河流,原来就是从这里流出去的洛江。我平时看书学习做事,喜欢追根问底,这个习惯也被带到了游山玩水上,一直对一条河流甚至一条小溪的源头产生种种的迷恋和遐想:那么一点涓涓细流,在沿途接纳众多的支流以后,居然成为壮阔而澎湃的大江大河,可以养育生命的坚强,也可以吞噬生命的脆弱,这样的神妙莫测常常让我产生无限的敬畏和感慨。此时已近黄昏,有些阴森的树林里 ,传来一声紧似一声的幽怨的蝉鸣,我突然有些幻觉,耳边响起曹操《短歌行》里跟鹿鸣有关的那一声千古浩叹——“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时想不明白,横扫天下群雄而统一了北方的乱世枭雄如曹公,在吟唱这首诗歌时,到底生发了什么难以排解的忧患,以至于发出如此穿越古今的喟叹!看来,再怎样悟透生命始终的杰出人物,都有某种无可奈何的情愫而难以诉说啊!洛江远在永福那个山岭的最初源头,我今天是不能抵达了,只好对此处乱石堆里汩汩涌出的水流凝望良久,还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和几分钟的视频。既然是源头之一,它就拥有所有河流源头的某种非同凡响的意义。泉水虽然不大,但是那绵绵不绝的声响,无疑在显示出生命最初的强劲力量。这还是一条怪异的河流。它在永福县的鸡头岭或波有岭发源后,到永福县的江头村附近潜入地下,一直伏流经中渡镇高坡村,从一座大山地下穿行,到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乱石堆里又露出地面,但只有短短的几百米左右,又于香桥岩的下方潜入了岩腹,在大兆村桐木屯再次露出地面,流经中渡镇和黄冕乡,到达旧街村汇入洛清江。时隐时现,时暗时明,时起时伏,仿佛人生一世的曲曲折折、变幻不定,河水的随机应变、深浅莫测,乃至深藏不露,无不是“智者乐水”给人们的另类启迪和深刻表达。
我们爬到山顶,有一条水泥公路翻山越岭而来,沿公路走约十分钟,来到香桥岩景区的最佳观赏处,远远望去,满目都是翠绿的世界,刚才经过的所谓香桥、香岩、香潭、香泉,已经隐藏在七百多米长、五十到一百米宽、几十米深的幽暗峡谷里,壮阔的天然石桥横跨两岸岩石,与庞大的群山连成一体,峡谷里洛江源头河段的水在溢满一个个深潭之后向深邃的岩洞流去,上百座高低不等的山峰次第连绵不绝,远方的山峰之间,生动飘起的,到底是袅袅炊烟,还是淡淡的薄雾?
在中渡镇的香桥岩溶景区,让我产生疑惑的事情很多,比如还有一个现象我一直深思未解,那些巨大的悬崖峭壁,只有几幅古旧的刻字,因为几近磨灭,难以辨认,人们把它们涂成了红色,让它们清晰地显露了出来,而临近它们的那些光滑平整的崖壁,却没有看到一幅是现当代所谓名人刻写的。这是当地人对大自然的特意保护呢,还是外面的人暂时还没找到这里的缘故?但是,不管怎么说,终归这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只希望,这样的庆幸能够长久存在下去。
编辑:实习生 伦燕婷 m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