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炉旁

来源:广西民族报

作者:阳崇波

发布时间:2019-09-20

  【作家简介】

  阳崇波,广西罗城人,仫佬族,鲁迅文学院第11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有散文、诗歌散见于《文艺报》《中国民族》《广西文学》《红豆》《广西日报》《当代广西》等报刊,现居南宁。

  

  宋代的陆游有诗云:“地炉微火伴寒灰,垂野江云暝不开。”苏轼亦有诗云:“地炉火暖犹无奈,怪得山林酒价高。”施耐庵在《水浒传》里写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落魄在山神庙则有“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可见地炉绝对是古人过冬取暖的必备神器。不过,根据考究,诗人们以及小说中提到的地炉都比较简单,只是在屋内地上挖个小坑,四周用砖石铺垫,在坑中生上炭火即成。这与我的故乡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居民使用的地炉相比实在是太过简陋。

  故乡产煤名声在外,素有“百里煤乡”之称,是广西重要的煤炭产地。境内有专门运煤的铁路连接煤矿产区并与外县相连,生产的优质煤炭每天源源不断地运往外地。看着运煤的火车突突的穿过村庄、田野曾令很多故乡人引以为傲。煤炭储量多,煤层也埋得很浅,有的干脆直接暴露在地面,有的仅一两米深,最深的也不过二三十米,挖掘成本较低。煤多且好,又容易开采。地炉便是故乡人民利用煤炭为燃料取暖煮食的智慧创造。

  在故乡,地炉多建在堂屋大门两侧或是厨房中。建地炉,先要在地上挖一个长方形且深约一米的炉坑,用砖砌底,再在坑中用砖砌好方形的炉灶。炉口用四块厚度8-10厘米的耐火砖严丝合缝地砌好。炉旁则埋放一个陶制的大水坛,称为烘坛。烘坛口略高于地面,可避免污水流进坛里。烘坛口与炉口距离也就30至40厘米,其间有细细的火道与炉膛连通,在接近炉坑底部的炉灶中间安三根粗铁枝做炉桥,炉底则连通一个四方形的煤炉坑,这样燃烧过后的煤渣、煤灰就可以从坑中挖出,平常煤炉坑用活动的木板盖着。烘坛和炉口的四周,再用泥土填平,表面上再打上三合土,一个功能完备的地炉就建成了。

  

  地炉里的火一年四季燃烧,日日夜夜不熄,煮饭、炒菜、熬酒都很方便。地炉的热量使烘坛里的水变得温烫,随时可用热水洗脸洗手脚、洗澡……十分方便。水少了,打开瓮坛的盖子即可添加。打热水的水提是用竹子做成。从瓮坛打水的时候可以听到“卟哝、卟哝”的美妙声音。这样的声音,在冬天的清晨和寒夜中听来,心中自会升起阵阵暖意。地炉像是生活之源,那时人们需要的一切熟食都要从地炉上取得。一锅饭,一盆菜,一壶热开水,一锅香喷喷的玉米、红薯、芋头,一桶沤熟的猪潲……地炉上变换的炒锅、铝壶、煤砂罐、大鼎锅,每一口锅里都是生活的希望。炉火不熄,生活就会保持热烈。地炉如此重要,每一个家庭都不会怠慢地炉。家中主妇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打开煤炉坑的盖板通风,让一夜闷烧着的地炉重新燃起旺火。清理地炉、疏通炉道、添加新炭,是每家每户每天第一件,也是第一等重要的家务事。

  炎热的夏天,除了做饭煮吃,人们总是离开地炉远远的。可一到冬天,炉火就有了魔力。围炉而坐、围炉而食,围炉夜话成为常态。最方便的是“打边炉”(吃火锅),在地炉架上铁锅,加入半锅炖好的汤或是清水,青菜和切好的新鲜肉片摆放在炉边的三脚架上,在锅当中架上高脚盐碟,内盛食盐、辣椒、葱、蒜、香菜,加上酸坛里的酸水拌好;然后尽可以往热气腾腾的锅里加入自己喜欢的食物。瞬间,就可趁着热乎脆嫩时夹起,蘸上酸辣盐水,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地炉的热气、食物的美味,足以让人忘掉冬天的阴冷。最有意思的是闲暇时候,一大家子人或是与左邻右舍炉边闲坐。炉口的四块耐火砖是天然的不粘锅,可以在上面烤红薯、烤玉米,煨糍粑、年糕、花生、瓜子。食物的香气四处弥漫,亮红的火焰在地炉口跳跃。人如沐春风,而春风沉醉在地炉边。

  “地炉有火汤初沸,先约梅花小赋诗”。冬天的地炉旁虽然没有这样的诗意,但小时候地炉旁那些温馨的画面依旧暖透人心。无论寒暑,父亲从早忙到晚,忙碌劳累的父亲喜欢在晚饭时喝两杯,也就两杯他就醉了。冬夜小酌之后,父亲会在地炉旁小睡一会。我们弟兄几个会在炉边支起小桌,写作业、下棋、看书。母亲则在一旁剁猪菜,或是缝补我们的衣服鞋袜。更深夜静,父亲的鼾声几次被母亲打断,又几次重新响起。几次三番后,父亲略微酒醒,就着母亲从烘坛打好热水洗漱后终于进房睡下。母亲是最后闲下来的,她给地炉添好煤炭,把鼎锅架上,将切好的猪菜放进锅里沤着。检查家中门窗是否关好。做完这些母亲才能安歇。到了第二天早上,这一锅猪潲就沤熟了。早晨在栏里嗷嗷叫的猪想必也会感谢母亲夜里的辛劳。

  

  地炉的好处还不仅是上面说的这些。春天、梅雨时节,炉火可以保持室内干燥,避免衣物、家具和其他器物发霉;夏秋时节,家里有被雨水淋湿或是阴雨天里没有晒干的谷物,放在屋里,也不用担心它会发霉,地炉的暖气可以慢慢地将谷物烘干。冬天把腌好的猪肉、灌好的香肠挂在地炉上方的架子上,炉火的热气在时间的作用下会慢慢将它们熏制成金黄油亮的腊肉、腊肠。煤炉坑也有大用场。记得小的时候家里穷,我秋冬季节只有一双球鞋穿。鞋子脏了要洗,头天洗了如果第二天鞋子不干,那就只能打赤脚或者穿凉鞋上学。有了地炉,就不用担心这些了。在夜里把洗好的运动鞋用一根木棍穿过鞋带,然后把它挂在炉坑里,盖上坑板。第二天,鞋子就能干爽地穿在脚上。当然,这样做的后果是你的白球鞋烘过几次就会变成浅黄色,那是煤炭中的硫气的杰作。地炉的好处如此之多,难怪仫佬族诗人包玉堂先生要写诗歌颂它“白天,它为人们烧火煮饭,把温饱带给了千家万户;夜晚,它让人们烤火取暖,将寒风驱进荒山野谷……”地炉,就是这样呵护着我的乡亲父老。

  故乡最好的煤炭据说产自县城附近的“新僚煤矿”。这个从清代就开始开采的矿点,产出的煤块质地轻脆油滑杂质少,成型成块的煤炭黑得发亮,在太阳照射下泛着白闪闪的光。新僚煤炭具有接火快,燃烧时间久、火焰旺、烟气少的特点。在以前,县城的居民都把家里烧新僚煤看做是一件很自豪的事。除了的新僚煤,其他如桥头、插花矿点的煤炭也很好烧。居民用煤自然不需要到矿上买,所用的煤炭多来自卖煤人。卖煤人多出自煤矿点附近的乡村,他们赶着装满煤炭的马车在城区街道、村庄里游走。需要煤炭的人家遇上了就会把马车截住。大人能一眼辩出车上煤炭的优劣,然后按质论价。讲好价钱,马车就会把煤拉到家门口。一马车的煤炭可以够一个家庭烧蛮久。地炉炉口小,大块的煤炭要敲成小块烧,敲敲打打会产生很多粉煤。不要担心,把粉煤和黄泥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成干湿适度的煤浆,再捏成一个一个的小煤球,晾干透后和煤炭轮替着烧,一定都不浪费。煤炭或是煤球燃烧后产生的煤灰也有大用处。把煤灰和石灰、水泥拌和成砂浆,是砌砖墙、打地坪的好材料。燃烧未尽的炭渣打成粉混合煤矸石等原料,还可以用来制作煤砂罐。黑黑的煤砂罐耐煤硫腐蚀,传热快,食物存放其中不容易坏掉,用来煮粥,能保持稻米的清香味。存放煮熟的红薯芋头也不容易发馊。在故乡你不得不赞叹,人们对煤炭的利用是如此的充分。

  明人郑善夫在《读太初浔阳歌》一诗中写到“居洛何曾定踪迹,终南渭水入乡愁”可见乡愁亦是有具体的标志物。而对像我一样离开了故乡的人来说,“地炉”可能就是一种乡愁。

编辑:实习生 黄红鑫  m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