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族报
发布时间:2019-08-02

▲2018年10月28日在江苏苏州举行的第四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颁奖现场,著名评论家白烨(左一)和叶圣陶的孙女叶小沫(右一)给获奖者颁奖,右四为获奖者之一的莫景春。

▲ 莫景春的散文集《歌落满坡》和《被风吹过的村庄》。
编者按:本期推荐广西毛南族著名作家莫景春,莫景春原籍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现为广西河池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河池市作协副主席,业余创作散文,曾在《文艺报》《民族文学》等全国文学刊物发表散文数十万字,有多篇被《散文选刊》转载。曾荣获过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广西花山文艺奖、刘三姐文艺奖等,著有散文集《歌落满坡》《被风吹过的村庄》。
教室有两面很重要的墙:一面是后面的学习园地,同学们可以尽情挥洒才华的沃土,五彩缤纷,充满着快乐的笑声;一面是前面的黑板,老师口若悬河,知识不断从这里散发。这两面墙像学生的两只翅膀,扇动着高远的理想。
一
“学习园地”,几个大字赫然醒目,像是在大声告诉大家,这是一块自由的土地,任由同学们肆意耕耘,像是耕种自家后园的菜地,喜欢种什么就种什么。
那里会刊登着一些同学优美的文章,这是学生课余里最丰硕的果实。偌大的一面墙,被分割成一块块或方或圆的豆腐块,盛满了同学们的喜怒哀乐。那些精美的语句,抒写同学们对生活的理解。也许有些肤浅,也许有些幼稚,却跳跃着一颗颗纯真的童心。
那篇篇或短或长的作文,像是晃在天空里一颗颗闪亮的星星,闪烁着主人的无比的自豪。看到自己写到黑板的名字,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神情,自己的心甜得像润着一块蜜;而且这块蜜在不断地溶化着,湿润着身体的每个细胞,使全身都处于无比兴奋之中。那是自己写作能力的有力展示,是自己积蓄多年默默训练的结果,闪烁着自己每一滴辛勤的汗水。
看到文章被工工整整地抄到了这面墙上,自己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这是这面墙的功劳:是墙上的文章给了自己很多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展示的机会,给自己很大的鼓励。看到同学们向自己投来敬佩的目光,自己也暗暗下定决心,争取写出更好的文章,到外面的报刊上发表。
写作不好的也没关系,这面墙也能给你带来荣光。班里写字好的同学不正在那里龙飞凤舞吗?有圆直顺溜的隶书,有方正规范的楷书:各种书体,形态各异,行行整齐,字字错落,像是撒在墙上的一粒粒珍珠。同学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能欣赏到书法的艺术美感。有些同学兴奋之下,便对照着自己喜爱的字体临摹起来,在课余时间拿起草稿本,认认真真地练着字,对照着园地上那些潇洒的字一笔一画。老师说了,字是一个人的脸面呀,字写得很丑陋,脸面就往哪儿搁呀。
看到同学们模仿着自己的字体不停地练习的情景,抄写的同学也找到了自信的地方,想到自己经过辛辛苦苦地训练,才能写出这么一手好字。那一堆堆的草稿,那一支支笔不知用掉了多少,终于有这面墙给了自己展示的机会,也给了自己锻炼能力的平台,心里充满着自豪。
那一块块的文章,那一行行文字,中间还有应景的插图。画画的同学端来五颜六色的调色盘,紧握着一支支细细笔或者拿起一盒盒彩色粉笔,依着作文各自内容特点风格,精心设计配图。每篇的框架勾起了一道道漂亮的花纹,像是悠悠飘起的轻柔的浪花;又在文章的标题处巧妙地插上与内容相关的人物花鸟草木图,将那题目包围起来,也使那标题生动起来。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帮助同学们理解了文章的相关内容。作文的结尾处,留着空白不协调,同学便别出心裁地补上形态各异的花,使整个版面锦上添花般地活泼起来,使人眼睛一亮。
同学们很佩服配画同学的心灵手巧,他们能把这面黑乎乎的墙装点得如此美妙。远看着,与其说是一墙黑板报,不如说是一幅美丽的画。字与画之间相衬得那么和谐,在欣赏文章的同时,那些美丽的图画又有另外一种美的享受。每每板报完成,同学们都久久地站在前面啧啧称赞。
那时候,学校还没有特意安排阅读课,更没有书法课,美术课也是偶尔开设。但同学们一看到那充满活力的墙,便纷纷钻到阅览室图书馆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知识丰富了,写作能力提高了,有的同学还在外面的一些报刊上发表了文章。没有专门的写字训练,同学们自己练字写得工工整整,有些甚至带些书法的意味。不会画画的同学有事没事也会拿起笔画个小猫小狗什么,自娱自乐。我很惊讶于孩子们的成长,师长们并没有过多地强调,却收到了如此良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从何而来,原来教室后面有一面丰富多彩的墙。
二
不知什么时候,这面墙渐渐暗淡下去,渐渐淡成一片空白,最终褪成忧郁的黑色。
科目是越来越多,作业是越来越重。教室前面的墙上每天在不断地变换着一些温馨提示:“今天上午放学时请交数学作业”“下午第八节交物理作业”。这些字眼像一块块巨大的石头重重压在同学们的心头:上课竖起耳朵认真听老师讲课,生怕有哪些重要的话语从耳朵边溜走,还不停地挥动着笔沙沙地做着笔记。一节课下来,筋疲力尽,真想伏在桌子上大睡一觉。“哗啦啦”练习册发下来,老师要求今天挤出课余时间完成相关习题。看着老师严肃的表情,大家不敢怠慢,只是埋下头,不停地写呀算呀,千方百计在这短短的课余时间里完成,好松一口气,舒络舒络身体。
教室里堆得高高的书本和练习册挡住了同学们憔悴的面庞,只看到书堆后面一个个圆乎乎黑漆漆的头。大家没有时间抬起头看看教室后面曾经丰富多彩的墙。先前的一期字迹渐渐消退,模糊不清了。那些色彩鲜艳的图画已经被时间涂抹成白色了,只有那些大致的轮廓。那先前很热闹的学习园地就这样被荒废了,有时候曾想组织同学们弄一两期活跃班级气氛,但看到他们一天忙忙碌碌的样子,真是不忍心打扰;再说这几届的学生经过一系列应试作文的训练,也找不出几篇有灵性的文章。能写好字的,会画画就少之又少了。
渐渐沉寂的后墙突然有一天热闹了起来。同学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吵吵嚷嚷。退出来的同学有的兴高采烈,但更多的是黯然神伤。看着表情各异的学生,我心里疑惑重重,有学生偷偷告诉我,说班里的段考成绩公布在后面了。怪不得学生有那么大的反应!俗话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分数是学生心情的晴雨表,考不好谁又能有好的心情?
待学生纷纷散去后,我来到教室后面的墙上。一张A4纸大小的纸张赫然醒目地贴在后面。一连串的名字由上而下密密麻麻一大堆,高高在上的仅有几位同学。我忽然想起他们刚才欢天喜地的神情。接下来的多是分数不理想的:要么是某个科目缺腿,要么是每个科目都差一点。那赫然醒目的排序令一些同学羞愧难当,捂着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伏着桌子不敢讨论成绩。还有一些同学则跑到后面的阳台,偷偷流着眼泪。分数一贴出来,很多同学看着后面的墙,目光呆滞,甚至流露出厌恶的神情,仿佛在生墙的气。
三
我拥有教室前面的墙:一块巨大的黑板。每天有几十分钟是属于我的,我不敢怠慢,必须一丝不苟的,像春蚕一样,一丝一丝地将知识吐给台下聆听的孩子们。但我不会把一篇优美的文章机械地分解成若干段落,又把若干段落分解成一句两句的,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地教给学生,或者按照试题的要求生搬硬套,教会学生答对那几个生硬的题目,让他们获取一些表面的分数,而丧失对文章整体美所体现出来的情感熏陶,审美感化。我要让学生陶醉其中,读文章时要有哭有笑的感觉,甚至手舞足蹈。
走进朱自清先生幽静的荷塘,体会那一番优美的意境,我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犹如在曲曲折折的荷塘边,触摸着田田的叶子。舒缓的语调将大家慢慢带进静谧的氛围中,仿佛听到荷花开放的声音。课堂上同学们微闭着双眼,心灵随着优美的词句游览了清早园里的荷塘。我可以讲“通感”这一文学鉴赏的术语,但我绝不会将晦涩难懂的定义硬塞给学生。我要让学生的心灵活起来,而不是记住那些冷冰冰的词语,我想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有时候我的语文课就像是表演课一样,辩论时站起来慷慨激昂甚至拍案而起;也可以哄堂大笑,开心不已。大家都在互动,都融入课堂,甚至我还拓展一些课外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也许这些知识在试题当中不会出现,但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短短的几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接下来有很多很严谨的学科轮番轰炸——数学、物理、化学。它们需要记牢公式定理,精准计算。这些学科一个个接踵而至,掌握好这些试题。每科一百多分,就会慢慢积累成一个大的分数,这么一个庞大的分数便让你的名次高高在上,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会让你油然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对待这些重要的科目你一点都不能分心,认真看清每一页,认真做完每一题,甚至有些题目你无数次重复地做。因为这是考试的重点难点,考试必考的题目。即使你知道重复做题目,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抬头看看后面的墙,看到那几张随风飘荡的成绩,你便横下心来,硬着头皮去做。
站在前面的讲台上我时常看到后面的墙上在不停地更换着成绩单。我知道分数的意义:它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表现,但这是静态的。这冷冰冰的分数摆着一个公平的架子,却又砍掉了多少公平,埋没了多少人才?这些纠结无一不在撕扯着真正教育者的良心,让他们整日忧心忡忡,心情是那样阴沉沉的。抬头望着教室后面的墙壁上,感觉它越来越黑,忧郁浸润其中去。努力了,成绩一定会赶上了的!我的话语让学生半信半疑,但也觉得无可奈何,只能低着头默默走向教室。
以前只有段考和期考,用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现在有月考,还有周测。改进次数没多久,又有去外面考察回来的人说月考也落后了,别人更先进的是周测——每个星期都要进行测验了,堂而皇之称为“周测”。每次都是按正规考试的程序——出题,阅卷。分数也要公布,警示鞭策学生,以至于发展到每天一练,更能督促学生了。
天练——周测——月考,考试就像一根根弯横的棍子,紧紧的捆绑着学生。那一长串的分数足以把一些学生狠狠打倒在地上,让学生脑子里除了分数,还是分数。
四
教室后面的墙上仍不停地变换着成绩单。几天一次的新面孔,让一些同学心惊肉跳,不敢抬头。他们只是远远地望一下,看着一个兴高采烈的同学,眼神闪过一丝羡慕而又忌妒的光。他们怕别人嘲笑,便远远地躲着,不敢与他们交往。这面墙成了他们心头最重的石头,每每走进教室,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是教室后面的那面墙,还有墙上那几张刺眼的成绩单。他们恨不得把这堵墙推到,把那几张成绩单撕得粉碎,一扬风中,让它们随风四处飘散。也曾有几回,刚刚贴出的成绩单莫名其妙地被撕下,结果不知所向,留下一面空白的墙。
风吹过来,贴在墙上的几张成绩单,被一股吹进的风吹得哗啦啦地响,仿佛在嘲笑什么。虽然经过多次提醒,成绩单后面部分的同学的名字都剪掉了,那是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需要,但每个人心中有数,一看到那学号,虽然名字处是空白的,但那一串串较低的排位,还是深深地刺痛着自己。其实自己也作了最大的努力,自己可能有很多优点,但没有谁看到自己在球场上矫健的身影,更没有谁看到他流畅的书法或精美的画画。这点分数总是让自己感觉低人一等,没有自尊没有信心。
成绩单在不停地变换着,霸气地占据着教室后面的那墙。即使偶尔遇节假日,考试被错过,那成绩也偶尔缺席,但很快就被一张张试卷答案接替了。本来那眼花缭乱的试卷就把人弄得晕头转向,还要一题一题地对照答案,慢慢地修正过来,以准备迎接下一次的考试;再不认真对照,下一次的考试收到的打击比这一次更为惨烈。
同学们便拿着一张张涂涂改改的试卷,虔诚地面对着那面墙,专心致志地盯着参考答案,一字不漏地抄着,包括每一个标点符号。大家屏息凝神,生怕打扰了其他同学。由于版面太窄,每次只够几个同学站着抄答案,其他同学则在后面拿着试卷握着笔耐心等待。一拨同学抄完,刚刚转身,后面一拨的同学很快补上,像是接力赛一样,连续不断。对照了这张试卷,下次考试的成绩单也许会让自己看到一些自尊和自信心,试卷的答案和成绩单是分不开的,但抄答案的心里总是那样阴沉沉的。
一堵站在教室后的墙,静静地看同学们忙忙碌碌的身影。看着他们压抑的表情,墙渐渐变得忧郁起来。
我想,一定要让这面墙重新开朗起来。
编辑:实习生 廖思慧 m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