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谈写作

抵达是我不懈的追求

来源:广西民族报

作者:韦晓明

发布时间:2019-06-14

  反映当代中国留学生生活的中篇小说《底流》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时,不少朋友就问我为什么会想到写这样一个题材。其实这个题材之于我,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很自然的事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较早地关注了留学生问题;而作为一名留学生家长,我对这个题材有着天然的可以直接进入的条件。

  到目前为止,我仍然认为欧洲是中国留学生最好的去处,所以2015年5月,当得知儿子被派往比利时根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我就由衷地感到了高兴。两年后的夏天,趁儿子有半个月的休假,我和妻子从北京出发,飞抵比利时布鲁塞尔,成就了一次西欧之行,也成就了小说《底流》。

  古老的根特教堂遍布,建于13世纪的圣尼古拉斯教堂非常有名,教堂高大雄伟,直插云天,夺魂摄魄。从儿子寓所去圣尼古拉斯大教堂广场,经过莱斯河上的圣米歇尔大桥,是路程最短的捷径,桥西端有座石头垒砌起来的老房子,高达4层,这里开了家中餐馆,名字就叫锦江饭店。每次经过圣米歇尔大桥,我都要驻留片刻,仔细打量饭店的中文匾牌和饭店门口爬满半幅墙的一架百香果。当时就有个念头,要写部中篇小说。这家饭店和这架百香果,后来成了《底流》中的重要场景。

  随着全球化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中国留学生人数也逐年攀升,仅留学读博,国家每年就派出1万人,自费留学的本科、硕士生,已是一个难以统计得准确的数字。留学生群体的低龄化,以及出国前未接受过相关培训,致使留学生中出现不少问题,比如不团结、不善于交流沟通、语言能力不足导致学习压力大、荒疏学业游戏人生等等。为国内亲友做“代购”,就是中国留学生引起所在国严重关注的一个痼疾。

  高中毕业到根特留学的潘灵艳,家境本来不错,父亲是大苗山一家信用社的领导,潘灵艳又是父亲视为掌上明珠的独女,她做“代购”,起初出于新鲜好奇。恋上到根特大学读博的陈凌后,潘灵艳全身心投入。因为要对这份爱有所付出,又因为父亲在经济上涉嫌犯罪被查,她的生活来源戛然中断,“代购”从此绑架了她,还险些让她踏上了不归路。

  博士生陈凌心气高傲,时时处处企图独占上风,他勤奋、用功,天分不低,学研成果突出,他也因此而瞧不起同是博士生的韩远方和宋雨时,他对潘灵艳的始乱终弃,究其原因也是他灵魂深处的“占有”和“灭杀”邪念作祟。期待陈凌最终在现实面前能有所醒悟、忏悔、自新,从而华丽转身,真正践履其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

  小说1号人物韩远方,性格温和敦厚,为人正直朴实,能处处为他人着想,也善于发现同龄人的优点,在给他人以真切关怀的同时,也能从他人的长处中汲取力量。因为他,根特4名中国留学生才能和睦相处,抱团取暖。韩远方身上折射出来的光辉,映照着伙伴们,点燃了他们的斗志。实际上,他也是这批留学生中无形的领头大哥。

  宋雨时才气充沛,在根特大学留学的时间也最长,从硕士一直念到博士。因为禀赋高,他能够在繁重的学业之余,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视野也就格外的开阔。他与陈凌两人之间的缠斗,实际上就是两个心高气傲的年轻人的无聊游戏。

  留学生涯,并不全是荣耀、热烈、光鲜,远离故国的孤独感、学业受困的挫折感、生活不适的凄凉感……全都得由留学生自己兜起。4名80后90后留学生,在根特这块他国异乡的土地上,挥洒了他们人性中美丽和缺陷,令人感叹、唏嘘、悲悯。

  我将小说中的人物设定于与西部一座城市有牵连,是想要让小说出发和抵达的基础更加宽厚扎实。我对于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的了解,还是比较深入具体的,这就为小说情节展开提供了充足的便利。我写小说,向来是只考虑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类别,一俟定型,便信笔写开去,从来不做全面完整的构思。因为所有的形似成熟完整的构思,在写下去之后势必要走样。而人物性格的逻辑,生活本身的法则,力量都极其的强大,大到足以直接抵达小说的“真”。

  感谢读者朋友们的鼓励,我将在你们的激励下,一如既往地向前进!

  作者简介:韦晓明,苗族,广西融水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龙城教育》主编。

编辑:实习生 黄红鑫  m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