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井冈山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作者:周敏

发布时间:2021-08-06

  所有壮美的名山都有故事,而最壮美的故事无疑属于井冈山。

  ——题记

  一

  今年六月,阵阵热浪扑面而来,太阳变成一个大火炉,大地被烘烤得滚烫滚烫的。在这个火热的日子里,单位组织党员来到心仪已久的井冈山,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日活动,投入这个中国革命摇篮的怀抱,来一个红色文化洗礼,心灵得到一次净化与升华。

  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途经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领导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

  基于“三湾改编”发生在三湾村的缘故,这次主题党日活动,我们委托三湾改编干部学院(中共永新县委党校),作为党性教育活动的培训单位。校方安排稳重干练、口齿伶俐的李妙群老师当我们的辅导员兼导游。李老师是本地人,一脸江西老俵的模样,看起来和蔼可亲。她对井冈山的人文风俗、革命历史了如指掌。第一天下午,在吉安机场接我们去井冈山的大巴上,她侃侃而谈——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山体连绵近百公里,号称“五百里井冈”,是江西西南的门户。全境多是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耸立,层峦叠嶂,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战略要地。

  井冈山这个名称的由来在当地有这么一种说法:清朝初年,有位姓蓝名子希的人为躲避战乱,迁徙到五指峰下一块小平地安家立寨。这里四面环山,地形好像一口井,村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客家人称溪为江,遂名此地为“井江”。因村庄依山面江建造,这村子便叫做“井江山村”。后因客家人口音“江”与“岗”谐音,又把这个村子称为“井岗山村”。

  尔后,又有黄氏人家迁居此地,居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村子不是建造在山头上而是建在山脚下,就把“井岗山村”的“岗”字去掉了山字头,称作“井冈山村”。“井冈山”这个地名就是由此而来的。

  井冈山是全国著名的革命圣地,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天下第一山”。秋收起义失利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引发了毛泽东新的思考,他将目标放在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而此时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最理想的地点就是湘赣边界的井冈山。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大巴行至井冈山山脚后一路爬坡,傍晚六时许,车子驶进茨坪镇。茨坪镇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麓,是一个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小盆地。这座公园式的小山城,高楼林立,古木参天。镇中央是挹翠湖公园,绿荫如盖,湖面如镜,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南端的南山公园,火炬台气势磅礴,鲜红的火炬直指苍穹,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北端雕塑园,用青铜、汉白玉、花岗岩雕塑毛泽东、朱德等20位最早在井冈山从事革命活动的人物形象,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茨坪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心,留下了一大批革命遗址遗迹。这里是井冈山景区接待处,这次活动我们就住在这里。

  二

  按校方安排,第二天上午,我们去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六月,天气炎热,但满眼绿色的井冈山早上却凉风习习。那天,晴空万里,天空一片湛蓝,行走在通往烈士陵园的路上,心旷神怡。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茨坪镇北面的北岩峰上,陵园依山而建,坐北朝南,面对雄伟的井冈山主峰,由井冈山纪念堂、井冈山碑林、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井冈山革命历史人物群像雕塑园四个部分组成。陵园主大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九个烫金大字,由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老红军宋任穷题写,字体庄重,笔力遒劲。从门口到纪念堂有两组台阶,一组是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细心数了一下发现只有48级,正纳闷着,李老师说,因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基石,还有一级就是脚下的井冈山。顿时,我恍然大悟。另一组是60级,寓意198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之际,陵园建成并对外开放。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迈着沉重的步伐,抬着花圈拾阶而上,来到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堂。堂厅里有一块大理石牌坊,上面书写着毛泽东“死难烈士万岁”的亲笔手书。吊唁大厅的四周墙上,嵌刻着15744名烈士的英名。李老师说,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有4.8万名革命英雄壮烈牺牲,另外,还有3万多名没有留下姓名或统计不全的革命烈士,他们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不朽的功勋。大厅内特地安放了一块汉白玉“无字碑”,以表达对无名英烈的深切怀念。我们在无字碑前驻足沉思,浮想联翩。随后将花圈摆放在纪念堂里,向烈士们默哀致敬。接着,我们来到纪念堂前拉起党旗,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那铿锵的声音,回荡在山谷里,回荡在革命烈士纪念堂上空。多年来,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时,曾多次重温入党誓词,这次我感到特别有力量、有底气。

  三

  下午,我们来到小井村,参观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小井村位于茨坪镇西北面六公里处,是井冈山大小五井五个村庄之一。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茅坪时,曾在那里设立红军医院,但规模不大。1928年夏,医院从茅坪迁到井冈山上,分四个管理小组,分别设在大井、中井、小井三个村。由于国民党对井冈山实行严密封锁,医院医疗条件差,医护人员少,药品奇缺,医护人员常常自己上山采草药,用竹片、木头制作一些简单的医疗器具。

  由于战斗频繁,物质生活艰苦,红军伤病员不断增多,部队不得不将伤员安置到群众家中医治。为了改善医疗条件,更好地救治伤员,1928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设一个红军医院。红军官兵和革命群众自愿捐款1000多银元,自己动手,就地取材。不久,一栋坐西朝东、杉树皮屋面、全榫木结构、上下两层共32间病房的医院在小井村建成,取名为“红光医院”。

  1929年1月,敌人大肆进犯井冈山,叫嚣“井冈山的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口号,见屋就烧,见人便杀。井冈山被烧之屋、被杀之人,不计其数,致使天空泛赤、溪水流红。井冈山军民第三次反“会剿”失利,国民党军窜入小井村,放火烧毁了红军医院,把来不及转移的130多名重伤员押到小溪边的稻田里,对他们威逼拷打后集体枪杀。烈士们倒下后,当地群众将他们的遗体分为三堆,埋在稻田中。新中国成立后,井冈山人民政府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小井红四军医院,在烈士们牺牲的地方修建了烈士墓和纪念碑。

  在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附近的一个小山包上,有一方矮矮的红军墓,我们前去拜谒这座红军墓。墓主人就是当年井冈山的红军女战士曾志。曾志,湖南宜章县人,从少年起就投身革命,中共党员。1928年春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参加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她在井冈山大井生下小孩后不久,即到小井红军医院担任党总支部书记。后来将年幼的儿子留在井冈山,跟随红四军主力奔赴新的战场,留下一段“井冈送子”的佳话。

  曾志把井冈山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她晚年有个夙愿:百年之后魂归井冈山绿野,与当年的战友永不分开。1998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逝世,遵照她的遗愿,其骨灰运送到井冈山,埋葬在她曾经工作过的小井红军医院附近的小山包上。坟前立着一块小墓碑,碑上镌刻着“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十一个大字。这座坟茔周围草木苍翠,静静地卧在山包上,与井冈山同在,与小井红军医院同在,与距小井红军医院不远的130多名烈士同在。

  在小井红军医院里,我们听到红军师长张子清献盐的感人故事。在一次战斗中,张子清大腿负了重伤,住在小井医院治疗。医务人员每天发给他一小包食盐清洗伤口,可他每天只用茶水洗一洗伤口,而把食盐藏在病床底下。1928年底,根据地食盐完全断绝,伤员们没有食盐使用。张子清把所藏的食盐全都拿出来,给那些急需清洗伤口的重伤员使用,而他的伤口却因为没有消炎而感染溃烂,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小井村参观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聆听李老师给我们讲述发生在这里的英雄故事,我们深深地被这些为中国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红军将士感到悲痛与自豪,深切地体会到,新中国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四

  第三天上午,我们乘车沿着公路盘旋而上,往与湖南交界的黄洋界驶去。一路上,山峦绵延起伏,林海苍苍莽莽,溪谷流水潺潺,使人想象黄洋界这个地方大气磅礴,浩大飘渺。在车上,李老师给我们讲述这个地名的由来:

  黄洋界原称黄杨界,是黄杨两个家族的分界线。传说,古时候这里林木茂盛,大树参天。山外的黄姓家族和山里的杨姓家族,为了各自的利益,连年争相砍伐树木,使这里成了光秃秃的荒山,且经常因此引起械斗,双方各有伤亡。官司打到衙门,州官大人判定,在山顶立石为界,禁止两姓接触,界碑上写的就是“黄杨界”。汉河楚界,泾渭分明,双方械斗从此消停。后来,因为这里山涧峡谷经常云涌雾翻,站在山颠眺望,黄杨界似置身在汪洋大海之中,“杨”和“洋”谐音,就有人将黄杨界叫成了黄洋界,沿袭至今。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扼守湘赣两省交界处的交通要道,四周雄峰耸立,陡不可攀。黄洋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地势险要,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词中,这样描述黄洋界险境。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井冈山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凭借黄洋界天险,英勇奋战,顽强抵抗,打退了敌军4个团的多次进攻,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当时,红军人数少,武器装备落后,关键时刻一门迫击炮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门大炮当时只有3发炮弹,前两发因受潮没有打响,但第三发不偏不倚,神奇地击中了敌人指挥部,把里面的人炸得人仰马翻,死伤10多人,敌团长也身受重伤。此时,埋状在山上的群众纷纷摇动红旗,点燃煤油桶中的炮竹,吹起冲锋号,敲锣打鼓,杀声四起。敌人误认为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主力又回来了,慌忙溃退,连夜仓皇逃跑。

  黄洋界保卫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经典战役。这一战既打破了敌军剿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幻想,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又为红四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战胜敌人的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条件。

  毛泽东在回师井冈山途中,欣闻黄洋界保卫战取得胜利,十分高兴,挥笔写下了“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归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上中学时,读《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那轰隆震天的炮声,一直留在记忆的深处。如今,这门迫击炮就在我眼前,就在黄洋界峰侧的一处坪头上。我抚摸冰冷的炮管,俯视山崖下苍茫的战场遗址,心头掠过一阵悸颤。

  从炮台往前走不远,挑粮小道的路牌映入眼帘。眼前,古道弯弯,翠竹万顷。我们沿着小道往下走,体验红军战士挑粮上山的情景。不觉间渐入密林,静谧中只听到大家悉悉索索的脚步声。我们在这条小道上行走,脚下是承载着历史的斑驳石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翠柏青竹,耳边是习习微风中的竹叶细语。

  我们一边走,李老师一边给我们讲朱德挑粮的故事:当年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走到这里时,他看到大家累了,就说:“同志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看谁最先到黄洋界上的大槲树那儿!”一听说比赛,战士们劲头就来了:“好啊!谁先到大槲树谁是英雄!”一个战士灵动地说:“朱军长,比赛可以,但有个条件。”朱德问:“什么条件?”战士说:“你年纪大,不能挑那么多,分给我们一点。”朱德一听,爽朗地笑起来了:“那可不行!”说着,挑起担子就走了,留下一阵笑声。

  眼前的小路延伸进前方的竹林,看不到尽头。这条山路,一头连着山上的黄洋哨口,一头连着山下湘赣边界的边贸重镇大陇镇源头村,全长3公里,山高路陡,崎岖不平,我们走到半路便折回。下山容易上山难,返回路上,我们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脚步越来越沉重。徒手登山都这么累,可见当年红军挑粮爬这么陡的高山有多艰难了。“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远处,一首悦耳的红歌,缓解了我们爬山的劳累。走着走着,听到不远处人声嘈杂,我们又回到了黄洋界景区。

  上了黄洋界,路边有一棵大槲树,树冠浓密阴翳,我们坐在树下乘凉,李老师给我们讲了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有一次,毛泽东和战士们在这里休憩,毛泽东问:“站在槲树下能看多远?”战士们有的说“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说“可以看到湖南”。而毛泽东则双目炯炯有神望着远方,坚定地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一代伟人宏图大志,身在山中心忧天下,这是多大的胸怀和格局哟!不得不令人钦佩。于是,这条挑粮小道上不仅有“朱德挑粮”的故事,还有毛泽东和红军战士“槲树对”的佳话。

  在毛泽东、朱德的带领下,红军战士每天往返100多公里,冒着枪林弹雨,冲破层层封锁,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井冈山,解决了根据地的给养问题,支撑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

  五

  从黄洋界下来,我们又来到位于黄洋界东北面山脚下的茅坪镇茅坪村革命遗址参观。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茅坪驻扎在这里。茅坪村群山环抱,环境优美,植被完好,一条溪流潺潺地流过村前,美丽的田园风光与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遗存的革命旧址、旧居融为一体。

  走进茅坪村革命旧址我们看到,井冈山斗争时期,曾设立于这里的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的建筑保存完好。茅坪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经过战火的洗礼,但仍然保留了八角楼毛泽东旧居、红四军军部旧址、湘赣边界党的一大旧址、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旧址、步云山练兵场旧址等多处革命旧址旧居。

  “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站在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前,小时候读的《八角楼上的灯光》这篇课文,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八角楼毛泽东旧居,整栋房屋倚山坡而建,坐东朝西,土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面阔三间,后部两侧附耳房。当年,毛泽东同志居住在进深左侧第四间的楼上,因屋顶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故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

  我们爬上楼梯,来到二楼毛泽东和贺子珍居住的卧室。室内光线昏暗,靠窗的书桌上摆放着一盏油灯和一个砚台。井冈山时期,按照规定,毛泽东同志夜晚办公可点三根灯芯,但他带头勤俭节约,只点一根灯芯。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经常在此居住和办公,领导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他一边开展武装斗争,一边进行红色政权理论研究。在八角楼的桐油灯下,他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光辉著作,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坚定了边界军民的必胜信心。90多年过去了,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毛泽东思接千载,高瞻远瞩,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科学地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策略,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六

  下午,我们来到龙市镇参观井冈山会师地。龙市镇位于井冈山北麓的莽莽丛林中,古称砻市,是赣西南的门户。这个山清水秀的小镇,四面群山起伏,中间是河谷盆地,有“驼岭峙其西,龙江贯其中”之称,清澈的龙江河宛如玉带,汨汨地流过镇中。这里是伟大的井冈山会师所在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军事大本营、我军军政院校的摇篮,是举世闻名的井冈山革命道路的策源地。

  车子驶过龙江桥,来到龙江书院广场嘎然停下。背依五虎岭、面临龙江河的龙江书院,古色古香,历史悠久,书院因龙江而得名。书院门口的介绍牌文字显示,龙江书院建于1840年,由宁冈、酃县、茶陵三县客籍绅民捐款修建,是当时三县客籍人的最高学府。书院为砖木结构,雕栏画栋,悬檐翘角,具有浓厚的民族建筑风格。书院分前、中、后三进,中厅“明道堂”为授课场所。龙江书院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工农革命军创办第一期军官教导队之地,也是朱毛在井冈山第一次会面的地方。

  那天,适巧江西省委党校学员来这里上党性教育课,他们穿着红军服,系着红领带,模仿当年红军穿戴,飒爽英姿。他们先于我们到达这里,我们也被安排到院里的“明道堂”和他们一起听课。井冈山学院老师给我们讲述了朱毛红军“井冈山会师”经过——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来到湘南地区发动武装起义。湘南起义后,为保存革命力量,朱德、陈毅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转移。在毛泽东率部的掩护下,朱德、陈毅率领部队于4月中旬抵达江西省宁冈县砻市(现为井冈山市龙市镇),与毛泽东统率的井冈山部队在龙江河畔胜利会师。在龙江书院前的石桥上,两位伟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那天,我站在石桥上,透过岁月的风烟,遥望宽阔的会师广场,93年前朱毛红军胜利会师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朱毛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全军万余人,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政治部主任。5月4日,在砻市广场举行会师大会,宣布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后改称红军第四军)。后来,人们称红军第四军为“朱毛红军”。从此“朱毛红军”威震四海,名扬天下。

  朱毛会师天下壮,井冈山会师后,中国革命迎来了历史性转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朱毛会师后不久,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平江起义的红五军一部也来到井冈山,加入朱毛红军队伍,三支劲旅荟萃井冈山,革命力量日益壮大。

  在革命低潮和白色恐怖笼罩时期,井冈山上红旗猎猎,极大地鼓舞了共产党人进行武装斗争的斗志,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自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到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斗争历时两年零四个月,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启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孕育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是一座山,但她的意义已超出了一座山,她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是一面旗、一团火、一盏灯,为中国革命道路引领前进的方向。

  作者简介:周 敏,壮族,广西田东县人,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田东县妇幼保健院。作品散见于《民族文学》《三月三》《广西民族报》《百色文艺》《中国作家网》《广西文联网》《当代广西网》等各级报刊和网络平台。

编辑: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