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力量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作者:达汉吉

发布时间:2019-06-05

  一

  周末早上,正要出门打球,妻子说,同村初中老同学阿美来南宁出差,是否请到家中小聚。

  人已经走到门口,听说老同学要来南宁,立即又转身回屋,坐下来与妻子商量接待方案。

  妻子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苗家特色菜肴:白切土鸭、红焖鱼头加几个时菜。

  交代完毕,妻子问有什么意见,我一时想不出什么妙计,只好答应照办。

  二

  苗家阿美,与我和妻子小学、初中、高中一路都是同班同学,彼此之间,友好交往,情真意笃,坚如磐石。

  在我的家乡培地,阿美家庭属于望门。她的父亲是村两委领导,一干就是40多年,历任建国初期的村委文书、“文革”时期的村革委会副主任及改革开放初期的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一生勤勤恳恳,主持公道,倍受村民称赞。

  小时候,初次到阿美木楼坐妹,应该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年春节,冰封村寨,楼外严寒,在家烤火,十分无聊。小伙伴头子阿秀建议到阿美家坐坐,大家欣然同意。于是。四个小伙伴用稻草扎好鞋板,手握拐杖,跌跌撞撞地爬到良地。

  走进阿美的木楼,被她家人的亲切友好温暖全身。她的母亲立即把我们迎到火塘边坐下,递来热腾腾的姜糖茶,让我们暖暖身子,然后逐个问长问短;油茶之后,她的父亲亲自动手架起火锅,招呼我们上桌吃夜宵。

  那年代生活还很苦,粮食不够吃,家养的年猪都要派购,家家户户就分得几十斤肉过年,客人到家,最难是无肉招待。但阿美的父亲却将一碗猪肉放进锅里,加上香菇、冬笋、腐竹,满满的一锅,芬芳诱人,直叫小伙伴们口水直流。

  阿美的父亲很是慈祥,他首先拉着阿秀的手上桌:“舅公,您是稀客,难得上良地来,您坐上席,其他伙伴围过来。”

  坐定以后,老父亲开始敬酒:“小伙伴们,这杯酒,我谨代表全家人,敬你们了!”说完,带领全家人,毕恭毕敬地喝到底。一见这架势,我们着实慌了。

  一杯过后,老父亲发话了:“今天是大年初二,正是苗家人一年一度拜访姑姑的好日子。我想请你们说说,你们四个小伙伴中,各个与我们家的亲戚关系,哪个讲得对,我们全家喝一杯;讲得不对,自己喝一杯,行不行?”一听这话,大家更加紧张了。

  大家面面相觑,不敢冒昧。

  最后,还是阿秀开了头:“小姑从我大姑家嫁到良地,她是孙字辈,我是公字辈,所以叫我舅公。为此,我借姑家好酒,敬你们全家人:新年吉祥如意、万事顺意!”阿美全家人,真诚地把杯中的酒喝了。

  表哥阿秋接着发言:“姑爹、姑姑,我与阿美是老表关系,我敬你们全家人:新年新禧,五谷丰登!”全家人听了,笑着把酒喝了。

  堂哥阿权端起酒杯,拉着我的手,直接走到老父亲的身旁:“姑丈,我们是三代亲戚加三家姻亲,您娶我的大堂姑,您小弟娶我的小堂姑,您堂弟娶我的亲姑姑,我们是世代姻缘,亲上加亲。所以,我们兄弟俩一起敬你们全家人:身体健康、兴旺发达!”说完,双双把酒喝干,表达深情厚谊。

  果然,阿权的话,真的感动了阿美一家人,只见他父亲激动地站起来,走到我们面前:“村上人们都说,任公(我爷爷的奶名)的孙子聪明,今晚眼见为实,我真的为我们大家亲上加亲而感动自豪。来,让我敬你们大家:记得姻亲,常来常往!”老父亲在喝酒那瞬间,眼睛闪着泪花,这让我们很是感动。

  那次走寨,阿美的父母亲,陪着我们坐到鸡叫时分,迄今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三

  高中毕业以后,在恩师何乐的指引下,我与村上高考落选的几位同班同学,一起到融水镇中学复读。

  那年代,生活十分艰苦。由于家庭贫穷,父母亲东借西凑,才交完学费,平常送饭的菜,除了萝卜干还是萝卜干,一到晚上下自习,真是饿得睡不着。

  春季学期的一个周末傍晚,我因为购买学习用具到街上转了一圈,不巧在新华书店门口遇见阿美的姐姐阿兰。她高中毕业以后,凭着自己的美丽和智慧,招工进入了县电影公司,是安太中学为数不多的国家职工,一直是我们全村青年学习的榜样。她把我拉到遮挡阳光的屋檐下,非常关心地询问我的学习和生活,最后,她对我说:“阿美说,你学习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这让我很高兴。我们村因为贫穷,解放三十多年来,还没有出过真正考出来的大学生。希望你们相互勉励,共同进步,争取个个考上大学,为我们苗家争光!”临走的时候,她将几张人民币塞到我的手里。

  望着表姐渐渐地走远,我打开手心,里面是三张十元的崭新人民币,那年代,这30元算是很大的数目,它可以支付我两个月的生活费。那个傍晚,我走回学校的路上,心中既兴奋又发愁,兴奋的是表姐对我们前程充满希望,发愁的是我们在考场上的竞争对手水平很高,很难超过他们,上大学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情。

  回到学校,我给父母亲写了一封信,把遇见表姐并得到表姐鼓励和资助30元的事情告诉了他们,请求父母亲下两个月不要再寄钱来。不久,班主任宁垂鹏老师亲自将父母亲的回信送到我的桌子上。课后,我走到操场上,用发抖的双手读着信:“大儿:信悉,甚喜。你们背后,凝聚着乡亲们的期望,希望劳逸结合,讲究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争取更大进步,用好成绩回报乡亲们的关爱。父母亲,1983年4月22日于培地。”

  这封来信,迄今仍保存在我的木箱里,它见证了我求学岁月最珍贵的那份情感。

  四

  晚上,在南宁一隅,金浦路上的苗家,举行了一场简单却充满特殊意义的家庭宴会。

  妻子把珍藏的佳酿拿出来了,父母亲带着笑容亲自把阿美让坐在首席上。

  父亲举起酒杯,首先致欢迎词:“我到南宁居住快五个年头,今天终于在这里见到家乡的亲人。你们一家,不仅是我们的亲戚,更是我们一家的恩人,当年你姐姐资助大儿的事情,一直让我们心怀感激。正是有你们的支持和乡亲们的帮助,孩子们才冲出山里。来吧,让我们全家人,敬您和您家人一杯,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父亲问起阿兰表姐的家庭情况,阿美说:“姐姐已经退休,她身体很好,常常说起你们一家人。她的两个孩子,一个在宜州工作,一个在县里工作,都很有出息,请您放心。”

  父亲听了,十分高兴:“好人自有好报!您的家人,从祖辈到子孙,个个都是好样的,人人都有助人为乐、感人肺腑的故事。希望大儿把那些曾经支持过我们、帮助过我们的好人、好事,告诉我们的子子孙孙,让他们永远铭记恩情,牢记初心,勇往直前,用行动来回报恩情!”

  饭后,妻子让我煎制酸梅汁,添加果盘,与阿美坐在书房,聊到鸡叫时分,才依依不舍地走进梦乡。

  铭记恩情,报答恩情,这是苗家人的优良传统。

  2019年6月4日写于民歌湖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