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12-08
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全长36.4公里,连接着湘江和漓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中原与岭南地区。秦统一六国后,为巩固南疆边防开凿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建成,初名秦凿渠,后根据唐朝桂州刺史鱼孟威的《桂州重修灵渠记》载,乃称为灵渠。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为中国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灵渠自创建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2018年8月,灵渠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经两千多年,这条古运河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让我们一起来看2023《灵渠》宣传片,感受古“运”新韵。
2023《灵渠》宣传片。
灵渠将湘江与漓江源头相连,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打通了中国古代连接中原与岭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对实现中国统一、边疆巩固,促进岭南地区发展、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南北民族融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现在仍然发挥着灌溉、排洪、补水、交通等功能,被称为“活态的遗产”。2006年、2012年灵渠两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广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
兴安县聚焦灵渠保护提升,打造全域旅游新业态。通讯员 王国楚 摄
灵渠是世界上首例山区越岭运河,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船闸(陡门)的运河,有世界“船闸之父”的美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人工运河连接两个不同水系的实践之一,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10月26日,在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举办权宣布仪式上,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席鲁迪·范德温正式宣布,桂林市获得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举办权。这一大会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推进运河保护与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桂林市兴安县运河灵渠景区碧水蓝天,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吸引游客观光。通讯员 何华文 摄
作为人类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灵渠伴随而生的古桥、古亭、石刻、水街引人注目,马仔调、贺郎歌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人墨客也来此留下千古诗篇,吸引了不少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前来打卡,并纷纷给出好评。2017年6月16日,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旅游新商机论坛在香港湾仔会议展览中心隆重开幕,灵渠景区等9地获“海外游客最想去的内地旅游目的地”。
外媒记者在灵渠博物馆了解灵渠的历史。
外媒记者在拍摄“两江四湖”美丽的夜景。
近年来,广西高度重视灵渠保护提升工作,桂林市也把灵渠保护提升作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内容,制定实施《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完成《灵渠保护规划》编制,挂牌成立灵渠博物院,全面加强灵渠的水利、军事、交通等历史功能价值研究,并深入开展灵渠保护修缮、文化展陈、补水复航、环境整治等工作,全力打造灵渠生态旅游带,推动“旅游+水利”“旅游+农业”融合发展。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