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发布时间:2025-10-27
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本。”在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中,制度供给和民生改善固然重要,但唯有文化的力量,才能把民族团结转化为发自内心的价值自觉。文化认同通过共同的记忆、共享的价值和群体的仪式,把不同民族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使“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得到清晰回答。
岭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珠江流域为核心,涵盖语言、饮食、习俗、宗族制度、民间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历经数千年积淀,形成了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包容多元的特质。岭南文化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因长期的对外交流和多民族交往而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与融合性,这种特质使它天然适合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龙圩区地处广西东部、梧州市西南,紧邻粤港澳大湾区,是沟通华南与西南的重要门户。这里22个民族、32万人口和谐共处,既有岭南文化的厚重积淀,也有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现实格局。区位优势与文化底蕴叠加,使龙圩区成为岭南文化发挥作用的理想场域。
体育是岭南文化认同最直观的催化剂。岭南文化强调拼搏进取与团结协作,龙舟竞渡就是典型的文化符号。这种以合作为核心的体育精神,为多民族和谐共生提供了生动注脚。体育赛事不仅是竞技活动,更是社会整合机制。它通过公平规则与情感共鸣,将个体差异化解在集体激情之中,从而形成“我们”的意识。龙圩区发挥岭南文化的作用,将体育作为促进民族交往的重要抓手。依托苍海湖等平台,当地举办篮球“欢乐女篮”、足球“村超”等赛事,四个乡镇的86支队伍、1200余名运动员参赛,网络观看人数超过百万。赛场内拼搏激烈,赛场外歌舞、美食交融,体育的激情与岭南文化的温情在此汇聚,把交流转化为认同,把竞技升华为团结。也正因岭南文化自身强调拼搏与合作,它成为推动体育赛事转化为民族团结动力的深厚土壤。
节日是岭南文化认同最厚重的精神纽带。岭南文化重视礼俗延续与群体共情,强调在共享节日中实现价值认同。节日仪式通过集体性的参与和重复,强化共同记忆,塑造凝聚力。龙圩区在节庆氛围中,把“三月三”“重阳敬老”等节庆办成全区各族群众的共同节日。“三月三”中,山歌、美食和竹竿舞营造文化共融氛围,“重阳敬老”则以孝道精神唤起跨民族共鸣。同时,当地持续举办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把岭南文化中“尊亲敬祖、崇文重教”的价值观融入教育,让青少年在文化熏陶中形成自觉。岭南文化之所以适合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于它把家庭、宗族与社会的关系紧密相连,强调群体归属,这为节日成为凝聚人心的平台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网络是岭南文化认同最新兴的交互平台。岭南文化历来具有开放性和对外交流性,善于在多元碰撞中吸收与融合。数字化传播突破时空局限,使跨区域交流成为可能,这种“兼收并蓄”的文化基因在网络空间焕发新的活力。网络互动是一种“虚拟共同在场”,能够营造即时共鸣和身份确认的氛围。龙圩区积极探索“云端互嵌”,推动民族团结进入数字化场域。2024年,龙圩中心小学与黑龙江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中心校联合举办“石榴花开成长路 唱响广西三月三”线上文艺汇演,龙圩区约2900名师生与赫哲族乡500余名师生同台互动。虽远隔千里,但两地青少年因同唱《石榴花开》而产生情感共振。活动的广泛传播不仅彰显了岭南文化的开放特质,也说明岭南文化所蕴含的交流精神,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群紧紧联系在一起。
岭南文化是民族团结最柔软却最坚实的力量。它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使其天然具有化解差异、凝聚共识的功能;它的历史厚度与现实活力,使其能够为多民族和谐共生提供文化支撑。岭南文化不仅是地方性的文化样态,更是国家文化格局中的凝聚力量。随着数字化与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岭南文化的精神特质将进一步彰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梁乾胜)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