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青春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作者:谭克意

发布时间:2025-10-23

在八桂大地这片热土上,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崇高荣誉,既是对过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殷切期望。新时代的广西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肩负着特殊使命。如何响应自治区党委号召,落实“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要求,发挥关键作用,是摆在每一位年轻干部面前的时代课题。

以“理想主义”热忱深化认识,做共同体理念的“青春诠释者”

要超越“事务主义”,深悟“国之大者”。示范区建设是“三个共同愿景”之首,是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生命线、幸福线。年轻干部不能满足于会议传达、文件学习,而应主动探究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理解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的发展历程。这种理解不应是冰冷的条文记忆,而应是饱含家国情怀的深切认同,确保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方向不偏、立场坚定。

要投身“精神家园”构筑,促进心灵契合。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年轻干部思维活跃,是文化交流的天然使者。应积极挖掘和宣传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现实典型,参与打造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的文化精品和活动载体。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创作传播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融媒体产品,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与到农村与村民一起做糍粑、聊家常。谭克意 供图

以“创新锐气”破解难题,做示范区建设的“前沿探索者”

推动“方法创新”,增强工作“有感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最忌“无形”“无感”。年轻干部应思考如何将宏观要求转化为具体场景、可参与的活动。在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和参与感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如何将共同体意识教育更自然地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各方面?能否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体验?能否策划“民族团结研学路线”、“非遗传承交流工作坊”等,让体验代替说教,让互动促进交融?

探索“机制创新”,提升治理效能。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需要坚实的制度保障。很多年轻干部身处基层一线,对治理中的堵点、难点有切身体会。可以积极探索有利于各民族共融共享的社区管理机制、流动人口服务机制、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等。在边疆地区,思考如何将固边兴边富民行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紧密结合。这些着眼于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团结实效的“微创新”、“小改进”,都极具价值。

以“实干精神”狠抓落实,做增进民生福祉的“积极贡献者”

扎根基层,成为联结各民族的“毛细血管”。年轻干部要主动到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振兴一线、矛盾调处前沿去历练。当好政策宣传员,将党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精准送达;当好民情调查员,倾听各族群众心声;当好发展服务员,帮助群众找到致富门路。一个具体项目的落地、一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一次成功纠纷的调解,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一步。

聚力发展,勇当区域协调发展的“排头兵”。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年轻干部知识新、干劲足,应在融入平陆运河建设、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等重大战略中展现作为。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营商环境优化中,始终贯穿促进民族团结、缩小发展差距的考量,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组织青年志愿者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谭克意 供图

以“人民立场”检验成效,做凝聚人心的“贴心服务者”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诚换取信任。年轻干部要主动要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街道社区,与各族群众交朋友、结亲戚,做民族团结的“连心桥”。学习民族语言,尊重风俗习惯,倾听真实想法,解决实际困难。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中,传递党的温暖,消除隔阂误解,凝聚共识。

甘当“石榴籽”的黏合剂,促进广泛交往。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鼓励和支持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多层次、多形式、多方式的交往互动。组织跨区域的青年交流、文化体育比赛等,让各族青年在共同追求梦想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在工作中,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一律平等,营造各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广西年轻干部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积极投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伟大实践,努力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前列、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全面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系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