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时间:2025-08-06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也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新动能。要借助人工智能赋能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打造一支善用数智技术解难题的新时代民族地区基层干部队伍,让政策落实更精准,干群关系更紧密。
促进语言相通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要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其成为基层沟通的桥梁。同时,民族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方言和民族语言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记录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历史。
在基层工作中,面对一些年龄较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不高的群众,掌握当地群众日常使用的方言或民族语言,是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与群众加强沟通的重要技能。当基层工作者能够听得懂当地方言或民族语言,甚至能用地道的本地话与群众拉家常、话农事时,瞬间就能拉近心理距离。新时代的民族地区基层干部,要善用数字工具提升沟通效能,真正实现用乡音拉近距离,以科技提升效率。
民族地区有关部门应与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构建协同合作机制,支持方言或民族语言语料库的规范化建设、应用平台开发及日常运营维护等,为基层干部在民族地区开展政策宣讲、走访调研等工作提供工具支撑。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模拟基层工作的高频场景,生成情境化语言学习模块,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帮助干部快速掌握常用表达,提升培训效率。在走村入户过程中,基层干部可通过智能翻译设备或相关软件,实现方言或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的实时双向翻译,确保干群沟通无障碍。要利用智能翻译和语音合成技术,将重要的政策文件、通知公告、科普知识等内容,转换为当地方言或民族语言的语音版本,通过乡村广播、微信群语音、短视频平台等渠道传播,确保信息直达“最后一公里”。鼓励基层干部在使用智能工具过程中注意收集方言或民族语言中的特殊词汇、谚语等语料,及时标记反馈翻译不准确或生硬之处,以便持续迭代优化算法模型,提升翻译的准确性。
提升治理效能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推进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重视传统治理智慧,也要推动技术革新。要在价值理念、方法体系、实践路径等层面实现深度协同,让植根于历史经验的传统治理智慧与追求效率优化的数智技术相辅相成,实现互补性创新,形成“1+1>2”的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治理智慧,包含数千年来形成的“民本思想”“和合理念”等治理哲学,往往强调经验积累、人文关怀和柔性协调,蕴含着对社会系统的深刻认知。要注重挖掘、提炼民族地区的传统基层治理智慧,善用特定社会土壤和地域文化的智慧结晶,守住基层治理的温情底色,防止出现价值偏移。要将传统治理智慧融入基层治理算法和大模型,将“民本”“和合”“善治”“互惠”等传统价值观编码为算法的规则约束或优化目标,实现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科技优势的有机结合,为治理模式创新树牢价值锚点。
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引擎。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民族地区基层治理领域实现效率优化、数据驱动和精准施策。要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分析网格内民生诉求、风险隐患等动态信息,为基层干部在矛盾调解、困难帮扶等工作中提供数据支持和对策建议。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议事协商平台,通过支持多语言或方言的智能平台广泛征集民意,分析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时在线下组织召开可线上旁听发言的议事协商会,确保居民参与议事的广度与效率,及时回应民生关切。要运用算法分析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精准推送就业资讯、惠农政策等,提升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群众获得感。提升风险预见与协同响应能力,融合传统“群防群治”网络与物联网、天眼系统等现代感知技术,构建智能化立体化风险预警体系,实现对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社会矛盾等风险的更早感知、更准应对。
赋能乡村振兴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全新范式。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工作科学性,以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振兴。
要将数智技术与乡土智慧创造性结合,走出一条兼顾效率与特色、发展与传承的乡村振兴之路。例如,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整合市场数据、气候信息、土壤指标等多维参数,建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模型,在提升农产品产量品质的同时降低经营风险,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文旅融合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来源、消费习惯、旅游旺季,预测旅游热点和流量趋势,帮助乡村提前调配资源、设计特色路线,提供个性化导览,提升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在健全乡村信用评价机制方面,可通过信用评分模型,整合农户的生产经营数据、消费记录等数字足迹,扩大参考数据覆盖范围,为乡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新支点。
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往往依靠村规民约和熟人社会的集体决策,而数智化治理可通过大数据、算法等进行科学分析,构建起精准化、动态化的新型治理体系。要将算法思维与数字素养纳入基层干部培养核心体系,全面开展面向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人工智能专题培训,让人工智能成为基层干部治理能力建设的必修课。要在中青年村干部、返乡青年、合作社带头人、非遗传承人中选拔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新农人”,通过数智赋能电商运营、网络直播等途径,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在广大村民中开展“扫盲式”数字技能提升培训,鼓励村民将人工智能工具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让技术服务于民生改善、乡村振兴。
【作者:黄弢,系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