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边疆语言文化论坛在西昌举行

来源:广西民族语文研究中心

作者:郭亚奇

发布时间:2025-10-16

第八届边疆语言文化论坛于9月27日至28日在西昌学院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西昌学院与广西民族大学共同主办,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等单位承办,广西民族语文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论坛主题为“边疆语言文化与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要包括5个议题:民族语母语者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理论与实践、民族语言及其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边疆地区语言服务路径与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边疆语言资源保护中的应用、新媒体对边疆地区青少年语言使用的影响。来自全国有关高校及研究机构的13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交流。

论坛开幕式上,西昌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曲木伍各与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原书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卞成林分别致辞。曲木伍各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西昌学院的办学历史、定位与成效。他强调,本次论坛的举办将有力推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研究,助力中国语言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中国语言文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卞成林指出,语言治理是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键议题。深入探讨边疆语言文化,对于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国家向心力,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设置主旨报告和分组报告两个环节,与会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聚焦五大议题展开了研讨。

主旨报告环节,百色学院校长吕嵩崧、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卞成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洪波、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余金枝、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朱艳华等10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境内壮傣语介词的语法化——一种因语言接触而加速的语法化》《从语言规范到认同凝聚:民族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治理转型与策略》《壮侗语中的汉源话语标记》《中老边境磨憨镇的多语和谐》《语言接触类型与句法结构变异——以语言接触中的系词判断句为例》等10个主旨报告。分组报告环节,论坛将收到并精心遴选的70多篇学术论文按内容归类分为民族语母语者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理论与实践、民族语言及其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边疆地区语言服务、人工智能技术及新媒体4个小组进行研讨交流。广西民族语文研究中心年轻学者陆柳亦、郭亚奇、韦孟伶、陶柯杏的《语言和谐视角下少数民族语言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融水县易地搬迁社区“苗家小镇”语言和谐生活初探》《从壮族农具命名看民族交融的印记与共同体意识的根基》《苗语川黔滇方言中颜色词语义特征分析——以广西西林县苗语为例》4篇论文入选了分组报告环节,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锦芳作本届论坛总结,他指出,参加本届论坛的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借助多学科视角围绕语言做出了众多拓展性研究,丰富了边疆语言文化研究成果。闭幕式上,还举行了“边疆语言文化研究青年优秀论文奖”颁奖和“边疆语言文化论坛”会旗移交仪式,“第九届边疆语言文化论坛”将于2026年由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主办。

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新时代民族语文工作者明确了历史责任与文化使命,凝聚了共识与力量,为推动我国民族语文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注入了新的动能。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