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四维融合”新路径 构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古砦模式”

来源:广西民族报

作者:林宏毅

发布时间:2025-08-01

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生态文化旅游节活动现场

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作为全国唯一的仫佬族乡和“三大革命老区”,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探索“政治引领+文化交融+产业振兴+治理共融”互嵌式发展路径,形成可复制的民族地区发展新模式。


一、政治引领:筑牢互嵌发展的组织根基

首创实体化运行机制:成立全国首个乡级民族宗教事务服务中心,配备专职人员3名,构建“党委—党支部—屯党小组”三级联动体系,创新“四心党建”品牌,实现民族工作专业化、常态化。

深化制度与人才建设:作为全国乡镇权责清单民族乡试点,精准制定7项民族专项权责事项;实施村级民族后备干部培育计划,少数民族干部占比达70%,为事业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青少年“三月三”校园运动会

全域化教育矩阵: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与党员培训体系,开设仫佬族传统文化特色课程(青少年普及率100%),2024年开展主题宣讲6场次、覆盖800余人次。


二、文化交融:创新情感互嵌的实践路径

节庆融合品牌化:创造性融合仫佬族“牛诞节”“开塘节”与广西“三月三”,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文旅品牌。年均举办生态旅游节、半程马拉松等活动,吸引游客50万人次,创收超5000万元(央视专题报道)。

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稻美古砦·甜野香村”生态文化旅游节-民族服装秀展示

遗产活态传承:实施非遗保护“百千万工程”(百年古宅、千年古树、万亩稻田),推动古砦村、大户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建成文化陈列馆并培育非遗传承人3名;编纂《古砦乡志》等乡土教材。

文明新风培育:创新“民族团结食堂”与婚丧宴席“四减四增”模式(减成本负担、增团结互助),宴席成本降40%、惠及2万余人次,深化乡村共同体意识。


三、产业振兴:夯实经济互嵌的物质基础

特色种养现代化:打造自治区四星级“稻花飘香”粮食示范区,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古砦大米”获评全国名特优产品;建成亚洲单体最大生猪场、柳州最大肉鸽基地,引入AI蛋鸡养殖技术,2024年养殖业产值破11亿元。

重大项目驱动:累计投入2772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万余亩、蔗田9300亩;投资3亿元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罗城至鹿寨高速(古砦段)建设加速区域经济联通。

三产融合赋能:构建“红色教育+民俗+生态”旅游环线,红枫林、稻花飘香景区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覃村爱国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推行“政砦办”133政务服务模式,医保缴费等50%事项“掌上办”。


四、治理共融:构建基层善治的互嵌模式

“五级网格”化矛盾:划分135个自然屯网格,建立乡领导至党员中心户管理体系,历史纠纷地转型为民族文化广场“同心园”,获评2023年自治区群防群治突出集体。

多元调解机制:组建“三官一律”服务队与“五老调解队”,创新仫佬语、普通话双语普法模式,2024年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8%、满意度100%。

资源活化共享:云峰村试点“两引两会”模式(党组织引导、村民决议),盘活集体土地60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村民连续两年分红、户均增收1000元。


古砦乡通过“四维融合”实践,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文化认同深化为情感纽带、产业动能拓展为共富路径、治理创新固化为长效机制,为民族地区互嵌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层智慧。


编辑:黄云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