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发布时间:2025-07-08
周理,一名怀揣“同人民一起奋斗,同人民一起前进,同人民一起梦想”的选调生,自2017年踏入广西基层以来,便以坚定的步伐和满腔的热情,书写着一段段扎根乡土、助力乡村蜕变的动人故事。从古棠村的初步探索,到隆明村的深度实践,他见证了乡土里一个个“第一”的诞生。
绝壁凿“天路”:博士书记的破荒之战
2017年,武汉大学博士周理做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放弃大城市的优渥条件,来到广西成为一名选调生,后来他主动申请到广西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棠村担任第一书记。
初到古棠村,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震:陡峭的喀斯特地貌,村民们在“九分石头一分地”的夹缝中艰难求生。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特别是琴榜屯道路艰难。“那时候,古棠村琴榜屯村民去镇上卖点山货,得背着竹篓翻山越岭,来回一趟大半天就没了。”周理回忆道。
但这位“博士书记”没有退缩。他带着村民发扬“愚公精神”,带领村民自筹资金、无偿投工投劳,在近千米高的绝壁上开辟出琴榜山“千步石梯”,并最终争取到自治区民宗委的支持,将“天路”修建成宽阔的产业道路,极大改善了这儿对外联络的交通条件。
图为2021年国庆节当天, 周理带领琴榜屯村民走过“千步石梯”到琴榜山顶上举行升国旗仪式
路通了,产业也跟着活了。在周理的带领下,古棠村不仅成功打造了马山县第一个生态污水处理示范项目和第一个乡村足球场,还修建了古棠村小学多功能教学楼、秸秆加工厂和“琴榜山”特色农产品,最让人惊喜的是,他敏锐地抓住了直播带货的风口,让深山里的土特产通过网络飞向全国。此外,他还开发乡村文旅项目,打造网红四季花海,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琴榜屯入选第三批“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古棠村168户脱贫户984人人均年纯收入也突破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这个曾经被大山困住的小村庄,终于破茧新生。
图为周理(后排左五)和琴榜村的孩子们在村里刚修建的足球场合影
从“空壳”到“百万”:石缝里种出的致富奇迹
在古棠村取得显著成绩后,周理并未停下脚步。2023年他转战河池革命老区,挂点帮扶联系东兰县金谷乡隆明村,继续他的富民之路。这个藏在群山褶皱里的小村庄,正面临着和古棠村相似的困境——村民们守着“九分石头一分地”的日子苦熬。
村支书班慧至今记得初见周理的情景。那天他正埋头整理低保材料,忽然听见一个清朗的声音:“党支书在吗?”抬头一看,一个年轻人站在门口,黑色裤脚还沾着山路上的泥。“这就是县里新派来的挂点帮扶联系的干部?”班慧心里直打鼓,没想到这个看似文静的“书生”,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后就撂狠话:“如果大家真心想干事,我们就不顾一切立军令状,同生共死共奋进,让隆明村从空壳村变成‘百万村’!”
周理明白,要唤醒这片沉睡的山野,得先点燃村民心里的火苗。于是,他带着乡镇基层干部、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们走出大山,去亲眼看看别人如何在石缝里种出希望的花朵。回来后,他组织大家围坐一堂,共同商讨发展大计,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周理的小本本上记满了乡亲们的想法。
图为周理(右三)到村屯和乡村干部群众谋划产业发展
为了实现大家的梦想,周理毫无保留地“种”进了这片山野,一有空就带着基层干群钻山沟、测田地、啃规划。他还积极对接武汉大学的智囊团,引入前沿理念和专家支持,同时协调自治区、市、县资源,争取政策倾斜在乡村一线。在抗旱关键时刻,他更是第一个跳上运水车到50余里之外去接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誓言。
图为周理(左一)在检查农作物干旱受灾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带领下,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奋斗,隆明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村集体经济收入成功突破百万元大关,并争取金谷乡作为全市全龄人工饲料养蚕的第一批试点。废弃的隆通村小学变成了小蚕共育示范点,截止当前已经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此后他又建立了大山深处的第一个“中医药健康养生调理室”,邀请中医专家来为乡里村民们免费健康调理。最让村民振奋的是,周理请来了网红“凤儿”直播带货,一天之内就把几个村的黑木耳卖了个精光。“以前哪敢想,咱们山里的东西还能这么受市场欢迎!”一位村民激动地说。
图为周理(左二)和乡村干部一起检查蚕茧质量
图为周理与百万粉丝网红“凤儿”为金谷乡村民直播带货
而那个总爱往田间地头跑的挂点干部,依然保持着他的习惯——衬衫口袋里永远装着个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的,都是乡亲们的新期盼。金谷村有一段820米的断头路,大家都非常不方便,周理也积极从自治区民宗委和县民宗局争取项目支持,县民宗局负责人说:财评完就可以动工了,建成后有利于300亩油茶、150亩花椒、30亩中草药产业发展,受益群众32户133人,其中脱贫户12户35人。同时,大山深处的第一个“助残基地”也在隆明村落地生根,为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更值得一提的是,面临金谷乡的缺水难题,周理和乡党委政府领导各处争取建设水库支持,最终选址牙能村的金谷水库工程列入了“立体水网建设清单”,金谷乡党委书记韦耀说:“金谷水库修建好后,将彻底解决金谷乡、巴畴乡及长江镇部分地区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
图为周理(前排中)参加东兰县2025年“广西阳光助残基地”项目物资发放仪式
赤子之心:在田埂上书写青春“论文”
在村民眼里,周理不仅是基层“干部”,更是他们的亲人、朋友。“他总说,乡村振兴关键是人心。”隆明村党支书班慧说:“他用真情织就一张无形的网,托起每一个人向上生长的力量。在隆明村的日子里,他倾听着田间地头的困扰、家庭生活的忧愁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迷茫,并给予暖心的开解和坚定的鼓励”。去年过年,他的志愿者朋友们来返7个小时送来了三车物资给村民,还给村民购买两头年猪又送给几十家村民慰问,并且开展写春联、磨刀、理发、禁毒宣传等志愿服务,让乡里村民们的心一直暖暖的。
图为周理和他的志愿者朋友们为隆明村小朋友发放爱心物资
周理不仅关心村民们的物质生活,更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他创造条件让村里的“土专家”、致富能手们走出去,走进高校、党校、干部学院的课堂分享他们的奋斗故事。同时,他也邀请自己的博导、党校老师、市县领导走进隆明村调研指导,为村子的发展把脉开方。他说:“乡村振兴不是单向输血,而是要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在他的带领下,隆明村集体经济的经验做法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并要求相关部门研究推广。
图为周理(右二)将隆明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故事带上干部学院课堂
正是在这样的温暖相伴和智慧与乡土的真诚拥抱中,这儿的整体风貌焕然一新,基层干部群众也有了精气神,充满了干劲。村民们心中的自信被点燃,他们开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生活。
如今,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的荒山变成了桑田,废弃的小学校舍成了致富的“摇篮”,就连残疾人也在这里找到了就业机会。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比山里的阳光还要灿烂。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周理说,“看到这儿有了实体产业,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变好,我觉得,这条路,走对了。”
周理与这儿的故事是一曲用赤诚与智慧在石缝中浇灌希望的青春之歌。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知识可以赋能乡土、信仰可以照亮荒芜。这条从珞珈山延伸至革命老区石漠化山区的富民路不仅跨越了地理的障碍更跨越了人们心中的鸿沟。2025年6月18日武汉大学校党委书记为毕业生党员讲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主题党课特别用了周理扎根基层的故事勉励毕业生党员;周理也连续三年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给予记功;完成的课题《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核心区东兰县铜鼓文化现状及创新发展路径研究》荣获2024年全区党委政研系统“大学习大调研”活动调研成果优秀奖;周理也荣获“武汉大学青年五四奖章”。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