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产业兴村

——东兰县隆明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的振兴实践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作者:周 理

发布时间:2025-04-24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金谷乡隆明村传来喜讯: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04.85万元,成功进入全市百万行政村之一。这个曾经产业基础薄弱的山村,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创新联农机制、培育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组织振兴带动产业振兴的康庄大道。 

强组织 筑牢发展根基 

隆明村党支部坚持把组织建设作为“先手棋”,通过实施“头雁培育”工程,选配3名返乡大学生、致富能手进入村两委班子,形成以40岁为主体、大专以上学历为主的年轻化队伍。建立“双带双培”机制,全年开展桑蚕养殖等技术培训6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余人,把12名产业能手发展为党员,实现每个致富项目都有党员示范户。“我们推行党员包产业责任制,乡镇干部和村干部领办集体经济项目,党员户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支部有规划、党员有项目、群众有奔头的发展格局。”金谷乡党委书记韦耀介绍。通过组织引领,该村已构建桑蚕、六白黑猪(又称熊猫猪)、中药材三大支柱产业,培育香茅草等特色种植项目,形成“长短结合、多元互补”的产业体系。 

班慧党支书和驻村干部及村两委一起规划隆明村产业

兴产业 激活振兴动能 

在标准化蚕房内,自动化喂蚕机匀速运转,村民韦美艳正忙着添加桑叶:“现在养蚕有专家指导,蚕茧由企业保底收购,去年我家光这项就增收2万元。”这正是隆明村“党建+产业链”模式的生动写照。 该村创新“支部联企、党员联户”发展机制,与广西东兰花神丝绸公司建立订单合作,建成506亩桑园示范基地和1200平方米自动化蚕房,实现年养蚕收入61万元。针对传统养殖风险,党员带头示范六白黑猪生态养殖,形成“统一供种、技术共享、保底回收”模式,带动年出栏量达1300头,为村集体创收27万元。 更富创新的是跨村联建机制。联合周边4个村共建8间“小蚕共育室”,通过桑叶互助、技术共享、风险共担,全年育蚕8批收入7.6万元,打造出产业振兴共同体。

班慧党支书和村民一起护理桑树

惠民生 共享发展成果 

集体经济壮大的同时,隆明村建立"三次分配"共享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股份分红,带动136户年均增收2800元;提取27万元用于产业分红,设立教育基金奖励25名大学新生;开展“党旗引领农市大集”产销对接活动,帮助农户增收超千元。 “现在村里产业旺了,家门口就能就业,孩子上学还有奖励。”脱贫户韦志刚感慨道。如今的隆明村,硬化路通组达户,文化广场欢声笑语,特色民居错落有致,一幅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就在眼前。 

该村的实践表明,只要建强基层党组织,找准特色产业路径,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就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正如武汉大学虞崇胜教授所言:“隆明经验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范本,彰显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伟力。” 

班慧党支书和第一书记入户走访村民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