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发布时间:2025-04-23
带着“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的期望和“建设和美乡村”的愿景,2023年5月,自治区文联派驻博白县沙河镇玉桥村的第二支队伍光荣赴任。在两年的驻村工作中,这支驻村工作队以文联资源为纽带、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防返贫、兴产业、强基建、传红色、育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汗水与担当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帮扶印记。
驻村工作队开展入户走访工作
留下“稳得住”的增收底气
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前沿哨兵”,工作队将防返贫监测作为首要任务。两年来,通过集中排查、重点排查和日常动态监测相结合,消除玉桥村4户监测户风险、纳入风险监测户1户,为31户低收入脱贫户建立“一户一策”动态帮扶档案,为239人次申请跨省交通补贴和县域内务工补贴,为21人申报“雨露计划”、76户落实产业奖补,让政策红利直达民生末梢,不断织密防返贫“安全网”。在产业发展上,工作队联合村“两委”立足村情,确立以荔枝、糖料蔗、优质稻等产业种植为主,融合庭院经济的产业发展路径,通过科学引导,发展荔枝种植450亩、糖料蔗种植174亩、优质稻种植 700亩,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开发就业岗位32个,其中7名脱贫户、监测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鼓励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在庭院编织芒编、加工电子配件,形成“田间劳作+庭院创收”双增收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钱袋子”鼓起来,稳稳端住了“增收碗”。
玉桥村优质稻喜获丰收
留下“看得见”的宜居底色
作为连接后盾单位与帮扶点的“桥梁”,工作队主动担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操盘手”,对自治区文联每年划拨的专项帮扶经费精心统筹、精准规划,牵头实施“亮化”、“清洁”、“宜居”三大工程。两年来,工作队跑现场、盯进度、解难题,共计为玉桥村安装太阳能路灯290盏,硬化文化广场1个,硬化道路2处606平方米,修建垃圾池6个,修建排水渠、排污管各1处,投入资金共计68.879万元。如今,随着一项项民生工程落地见效,玉桥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村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这些“看得见”的改变,筑牢了玉桥宜居宜业的民生根基,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帮扶工作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夜晚,村民们在新安装的路灯下织芒编、打篮球
留下“传得开”的红色火种
“孩子们会讲爷爷辈的革命故事,这是我们村最宝贵的财富。”老党员刘大叔说。在夯实物质基础的同时,工作队不忘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玉桥村是八桂先驱朱锡昂先辈的出生地和革命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依托朱锡昂红色文化资源,工作队精心培养村小学生、村“两委”干部担任朱锡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讲解员,从撰写讲解稿到一对一指导发音、仪态,打造出一支“本土红色宣讲队”,让革命故事通过乡音乡语传得更亲、更实。此外,工作队积极对接,落实自治区文旅厅和自治区文联实施的朱锡昂故居保护展示工程,为朱锡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和红色大讲堂添置空调、音响等设备,为朱锡昂故居周边进行场地硬化等,不断改善参观体验,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切实推动红色文化阵地提质增效。
“红领巾”讲解员为参访者讲解朱锡昂先辈红色革命故事
留下“暖人心”的文艺力量
在文化惠民方面,工作队充分发挥自治区文联专业资源优势,在玉桥村常态化开展“桂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歌舞、小品、魔术等节目深受村民喜爱;联系《广西文学》编辑部在玉桥村开展青年作家乡村振兴深扎活动,让乡村故事通过文字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推动“圆梦工程”落地玉桥村小学,邀请舞蹈家们传授博白采茶戏,让非遗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组建村红色舞蹈队,村屯夜晚充满活力,涵养文明新风。此外,工作队主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联系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博白县举办“民间戏曲与乡村文化振兴”研讨活动,组织自治区资深戏剧评论家与博白相关部门深入交流,在《中国艺术报》《文艺报》发表专题文章,助力桂南采茶戏品牌建设,让文化振兴既有“烟火气”,又更具“影响力”。
自治区文联“桂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为玉桥村送来精彩演出
舞蹈家辅导玉桥村小学生学习采茶戏表演
留下“记得住”的帮扶真情
在村屯家家户户的大门上,文联书法家书写的春联,是村民眼中最温暖的祝福;在老屋场屯,脱贫户黄剑胜老人的电动轮椅第一次碾过新硬化的水泥路——这是他十年来首次自由出行;在清湖屯,村民围坐在新安装的路灯下编织芒编,笑谈“你们文联的路灯太好了,能不能再多装几盏!”“再叫你们文联来呀,多带几个小品来,笑得肚皮疼!”每当工作队走访群众时,总能收获这样热情的邀约。这些温暖场景,这些镌刻着“记得住”的帮扶印记,早已在实干与欢笑中,成为干群同心、携手前行的温暖注脚。
书法家为村民义务书写春联
两载耕耘驻村路,一片丹心帮扶情。玉桥村驻村工作队用行动诠释“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帮扶初心,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殷切期望,在玉桥村的山水间、在群众的笑脸上,留下了属于新时代驻村干部的壮美答卷。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持续吹响,这份“带不走”的帮扶印记,将继续照亮玉桥村迈向和美乡村的新征程。(文/宁茂峻 李富林 图/黄永忠 符宇 陆政凡)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