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编织民族和谐“幸福结”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作者:邱烜

发布时间:2022-08-24

兴业县城南小学在把剪纸融入校本特色课程

2022年6月19日,兴业县民族中学各族学生在民族文化园开展交流互动节目(叶林清 摄)

  “这幅作品展示的是我们兴业鹩剧、八音、舞龙、十打舞等优秀传统文化,不同民族的姑娘同唱山歌颂党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7月19日,兴业县城南小学校长梁嗣银向记者介绍自己的非遗剪纸作品《欢唱幸福歌 喜迎二十大》。

  近年来,兴业县在传承和繁荣民族文化中加强民族团结,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鱼水相依的民族团结氛围,各民族互嵌融居,守望相助,共同发展。

“孤岛”不孤

  走进兴业县山心镇北部的石柜村委,最先触目的是那条独具壮族特色的百米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壮锦、铜鼓、绣球、竹竿舞、哭嫁、抢花炮以及兴业当地壮族“十二狼村”历史等壮族文化。穿过村子,看到村民房子都是用壮锦、绣球等民族文化元素来做墙饰。

  那是一个民族特色文化浓郁的壮族村寨,聚居着1.26万至今还讲壮话的壮族人。但出了村子,却发现四周生活着的都汉族人。四首一看,石柜村就仿佛一个“孤岛”。

  然而,“孤岛”不孤。

  “我们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中融入民族元素,各民族在平时生产和生活中就自觉地交往交流交融,和谐相处。”石柜村党总支书记卢德居说。

  石柜村的壮乡茶文化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山心镇党委政府发动帮助村民扩大茶叶种植,拉动整个村经济的发展,并在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目前,石柜村年产鲜茶叶5000多吨。一业兴百业旺。“除了茶叶,我还种了700多亩油茶,500多亩坚果,前景很好。”村民杨鸿宇说。

  2021年8月的一个下午,壮族村民卢金芳与爱人正在地里采摘澳洲坚果,忙活了大半天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采摘下来的几十袋坚果眼看就要被大雨淋泡,几万块钱就要打水漂了! 

  他突然想到民族工作站,于是赶忙掏出手机,打给站长卢德居,不一会儿,卢德居就召集一队人马,开着2部面包车火速赶到现场,赶在大雨来之前帮卢金芳把澳洲坚果运回家里。 

  “老卢啊,幸亏你们,民族工作站果然是我们石柜村可以依靠的后盾!”卢金芳紧握着卢德居的手感激地说。

  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在“三月三”等节庆期间,当地政府还组织石柜村和周边汉族群众利用山歌比赛、茶产品巡展、文艺晚会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及背篓抛绣球、竹竿舞、踩高跷、三人大象拔河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丰富各族村民的业余生活的同时,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石柜村也因此曾经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荣誉称号。

  像石柜村这样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兴业县还有21个,另外还有山心镇石柜村等4个民族工作站和民族爱心互助队、民族文化宣传队等18支队伍。

  各族群众就像石柜村长龙屯的“同心林”里的紫荆、茶树、三角梅一样,共享一片蓝天,同活一方水土,各有姿态,各竞其艳,姹紫嫣红,郁郁葱葱。

  “不管什么民族,穿着和生活习惯都一样了,不仅一起生活,还互通婚姻,和睦融洽。”壮族村民莫家富说。

  榴花开处籽同心

  在兴业县西部,有一个风景旖旎的葵山,在葵山北麓,有一个村子叫蓬塘村,那里有一个村民叫卢花暖。

  卢花暖是壮族人,1993年从娘家环江嫁到蓬塘村,刚来的时候,语言不通加上生活习惯的差异使她不知所措。但很快,就在当地村民的热心帮助和引导下,从事茶叶种植和生产。后来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成了“玉林工匠”和“广西技能状元”,2020年12月又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为了营造人人团结,共同兴业的和谐环境,兴业县积极培树典型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卢花暖就是一个典型,2016年,兴业县一千茶农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卢花暖办入其中,带动更多茶农进行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现在村里发展种植了2000多亩茶,每个茶民卖茶的收入都有3万元左右,有的可以到6万元,像卢花暖、杨青梅、林海燕、刘振连等茶农的收入还超过了10万元。“我就是在卢花暖的带动下学会种茶制茶的,还在2021年荣获第五届全国茶叶职业技能竞赛铜奖。”当地村民邓玉珍说。

  兴业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程永浩介绍,为了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回应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在广西考察时,对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出的殷切期望。兴业县还注重加强民族干部培养,全县现有少数民族领导25名,2021年提拔重用少数民族领导干部10名。同时,还筹措了800多万元投入特色村寨和民族乡村振兴试点建设,以点带面推动民族团结示范创建。目前,全县共打造了6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示范单位,15个市级示范单位,民族干部覃祖光还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榴花着枝春意满,籽籽同膜心连心。走在兴业县,可以看到,少数民族聚居村村屯道路整洁平坦,民族文化展示场所、民族活动中心、民族文化宣传长廊等惠民基础设不断完善,在兴业县城、山心镇石柜村、葵阳镇葵联村等8个地方,从城到乡,都建设了同心文化广场,到处洋溢着相亲相爱、和谐共处、和谐共融、其乐融融的民族团结新气象。

同根连脉共传觞

  兴业境内有汉、壮、布依、瑶、苗、毛南、回、藏、仫佬、彝、满、侗、黎、高山、水等15个民族,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各民族的根脉都是相连的,文化都是相通的。我们通过各种别开生面而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共融民族习俗的良好,共谱同频的‘连心曲’,共编团结和谐的‘幸福结’,共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兴业县委书记陆金学说。

  兴业县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中去谋划推进,坚持把民族特色办学理念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作为广西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位于兴业县山心镇娇鹅山下的玉林市民族中学给人印像最深的就是民族特色浓郁的校园文化。校园内的56个民族常识宣传专栏内容丰富,民族展览馆里的民族器具和服饰琳琅满目,同心文化园和同心茶园的建设更是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环节之中。

  “学校开设壮汉双语课堂,常态化利用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长郑桂海介绍,学校历来都重视民族特色办学。到了“三月三”等节日,就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三人板鞋竞速比赛、抛绣球、竹竿舞、大象拔河、滚铁环、高脚马、陀螺等民族运动项目,让学生在学习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技艺的过程中,进一步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激发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

  兴业县把学校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坚持民族特色办学,深化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兴业县实验第一小学成立了“金剪子”剪纸社团,开设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剪纸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教育课程,将民族团结与剪纸艺术完美融合。

  2022年荣获广西第五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荣誉的石柜小学一直把“双语”教学作为特色教学内容。“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我们一直坚持开办壮族语言教学课。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华的精华,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与使命。”石柜小学校长卢德坚常常说。

  兴业县城南小学的一面墙上,贴着一个很大的石榴,里面挨个贴着很穿不同民族服饰的娃娃,看上去喜庆而又吉祥。“老师告诉我们:一定要记住习爷爷说的一句话,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这样才能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参与剪纸的壮族学生黄艾琦说。

编辑: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