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力来”的基层人民调解员

---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人民调解员 杨翔宇

来源:柳州市司法局

作者:傅永新

发布时间:2022-02-16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只要提起杨翔宇,侗乡群众个个竖起大拇指夸他“威力来”(侗族,能干之意)。

  杨翔宇是林溪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有人说杨翔宇是群众身边的“和事佬”,有人说他是接地气的“普法员”,有人说他是乡村振兴的法治“护航人”……侗乡群众对杨翔宇的每一个称呼都折射出杨翔宇对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的努力与热爱。

  自2012年担任人民调解员以来,杨翔宇坚持为民理念,立足基层,扎实服务群众法治需要,调解矛盾纠纷630件,解答法律咨询3650件,开展法治宣传500多场次。平均每年指导乡村(社区)调委会排查纠纷60件,受理调解59件,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2021年,他被国家司法部评为“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被自治区司法厅、自治区法学会授予“2016---2020年广西法治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他是侗乡群众身边的“和事佬”

  “有事找杨调解,找到杨调解就没事。”在侗乡林溪镇流传着这么一句口头禅。

  “群众遇到难解的纠纷,习惯找我帮化解,这首先是对我的信任,再者也是对我鞭策。有事能调、调后能解,这是作为一名调解员的‘基本功’,群众的信任也倒逼我好好学习,不断提高调解技能。”面对群众的信任,杨翔宇用刻苦的学习和扎实的工作予以回报。

  他努力学习,通过了全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成为了一名有法律职业资格的人民调解员。他注重总结调解经验,提炼出了讲好“三话”、做到“五勤”的调解技巧。

  “三话”,指在调解中首先要讲好“情话”,即:通晓民族风情,设身处地的为他们考虑,讲通情理,站在公序良俗的角度去引导矛盾双方调解,避免情绪化;讲好“俗话”,即:语言技巧,表述的方式,如使用事例去说服矛盾纠纷当事人;讲好“行话”,即:讲透法律知识,专业法律术语概念,法言法语,显示出专业。

  “五勤”,身勤,身体力行、以身作责,所为司法所负责人,乡镇调解委员会调解核心,要严于律己,精于做事,对重点复杂的矛盾纠纷案件亲自调解,对法律文书要亲自把关,对社区矫正对象要亲自谈话了解情况。眼勤,从细微之处识人,司法所的工作就是对人的工作,一眼就能看出他人的难言之隐,一眼就能看清谁是真心调解谁是虚情假意。手勤,就是养成一种好习惯,多做工作笔记,记录工作,也反省自己的不足,多读书,工作之余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汲取知识的力量客观衡量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口勤,与人相处之道,少数民风淳朴,陌生人进村也会见面问好,因此要从礼貌做起,平易近人,慢慢建立与群众的亲密关系,建立良好的群众关系。心勤,坚定的意志品质,有时候调解矛盾纠纷,有时候做社区矫正对象和刑满释放人员的思想工作,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会“屡战屡败”,但只要坚持,攻到自然成。

  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2020年2月28日,林溪村村民罗某在村屯路塌方处种植树木,抢占土地,张王屯村民集体抵制抗议发生纠纷,到林溪司法所提交人民调解申请书。林溪村村民罗某说,之前开路征地时没有得到补助,公路以外的地面是自家的林地,林地因塌方泥土滚至公路边,他认为山林权属明确这是自家的林地,便在公路边种植几棵杉木,而且其他村民也有同样的情况。张王屯村民认为村级公路路小弯多,杉木长大后会阻挡驾驶人的视线,存在安全隐患,便不同意罗某在公路旁种植杉木,要求罗某移除已种植的杉木恢复上方公路。杨翔宇接到申请后,多方开展调查,通过实地查看和调查取证后,组织双方当事人到纠纷地现场进行调解。通过了杨翔宇的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罗某以公路上方小路为界,不得越过界限种植杉木,并移除公路边已种植的杉木。达成的协议作为该村处理类似问题的统一方法,不准村民占用公路两边的空地。纠纷调解成功,用这个案例来教育四里八乡群众,在“鼓楼讲堂”组织所有本村群众共同约定遵守,达到建章立制的长效约束作用。一个协议,教育两省附近村民。

  杨翔宇还积极创新调解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调解工作。他发挥调解员的语言优势,开启汉语、侗语“双语”调解模式。疫情防控期间,开展“无接触网络调解”。积极化解边界地区矛盾纠纷,在广西、湖南接边乡镇开展“组织联建、矛盾联防、纠纷联调、普法联宣、法援联援”联建活动,推进边界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

  他是接地气的“普法员”

  林溪镇是柳州市主要的少数民族镇之一,镇上群众90%是侗族人,侗族文化浓郁,习俗影响深远。如何让法治宣传与民族习俗、民族文化有效对接,杨翔宇用了不少心思。

  杨翔宇是侗族人,又通晓汉语、侗语,熟知侗族文化,他便利用少数民族习俗,开展“讲款”(侗族法治讲座),开办“鼓楼讲堂”、编普法琵琶歌等进行法治宣传,并经常带领普法志愿者走村入户开展普法活动,脚步遍布全镇15个行政村和社区,万余名村民受益。

  民法典颁布后,为了让民法典走进群众生活、走入群众心中,杨翔宇把民法典内容和相应案例改成琵琶歌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民法典。

  杨翔宇坚持在调解中普法,化解一起纠纷,影响一方群众。村民李某与外省籍前男友王某分手后,两人的孩子一直由李某抚养,后李某组建了新家庭,想将孩子姓氏改随现任丈夫,王某不同意,双方因此产生纠纷。收到调解申请后,杨翔宇及时组织双方调解。指出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孩子应随父姓或母姓,但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的,也可以选择父姓、母姓之外的姓氏,同时指出亲生父母一致同意的可以更改孩子姓名。考虑到孩子还小,需要呵护,双方未婚生育又各自组建了家庭,给孩子改姓更有利于孩子的生活成长,若孩子因姓氏被人嘲笑,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杨翔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孩子更改姓氏的利弊。最终王某同意了李某的诉求。

  杨翔宇还协助当地法院进行了姓名权纠纷案例推送,并把案例改编成普法小曲,有效地增强了普法效果。

  他是乡村振兴的法治“护航人”

  林溪镇有多个旅游景区,涉及村寨多,各方主体在保护少数民族村落与发展旅游景区的问题上时有纠纷,解决起来尤为棘手。

  林溪镇程阳风雨桥景区八个村寨村民因景区管理及分红问题与某旅游公司发生纠纷。杨翔宇与同事主动承担起调解任务,在镇村调委会中挑选十多名精通“双语”调解员、有影响力的“寨老”(村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采用重点调、集中解的方法,白天在村寨鼓楼议事,与各村寨的代表进行沟通;晚上通过“讲款”、“鼓楼讲堂”、“寨佬开会”、“侗歌琵琶”等形式对群众进行法治教育、传达白天的议事内容,最终,八个村寨集体和旅游管理公司达成了调解协议。

  除了旅游纠纷,杨翔宇还及时调解其他各类集体经济项目及乡村发展的纠纷,助力各村寨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茶溪村鸿岗合作社为发展茶籽油经济与吴某的林地承包纠纷、枫木村集体榨油厂选址用地纠纷……一起起关乎乡村经济发展的矛盾纠纷的化解,保障了林溪镇的发展与进步。

  近年来,林溪镇法治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作用日益凸显,杨翔宇也当起了两个乡镇的法律顾问,乡村法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目前,林溪镇已有1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14个村、1个社区实现完全脱贫,林溪镇获得2021年全国扶贫先进集体奖。

  他是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灵“摆渡人”

  林溪司法所已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近百人。在工作中,杨翔宇通过建立和谐、温暖的社区矫正“心灵驿站”,搭建了刑释解矫人员回归社会的“桥梁”,积极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帮助重新树立生活信心,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成为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和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三次眼泪的故事”就是他对社区矫正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诠释。

  社区矫正对象吴某寡言少语,开始被司法所监管时不主动,不配合,存在严重的消极抵触情绪,杨翔宇及时进行心理辅导,了解吴某的情况。原来是吴某因交通事故负主要责任被判缓刑,事故中搭乘吴某摩托车的妻子不幸罹难,其弟重伤,自己轻伤。事故让本是农民工的吴某家庭遭受巨大创伤,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两个儿子还未成年,大个儿子不得已辍学外出务工帮助父亲负担小儿子读书费用,家里还有患病的老奶奶需要照料赡养,生活的重担压得这个侗家汉子抬不起头来,每日郁郁寡欢,以酒解闷。

  杨翔宇了解后,经常对其进行开导,尽力解决其两个儿子实际生活困难,鼓励他们积极努力学习,到家里帮忙照顾老人。杨翔宇的默默付出感动了吴某,“您是我的亲人呀,我一定会服从监管,好好矫正”吴某流着泪说。

  杨翔宇认真查看吴某的案卷,认为吴某虽然是负事故主要责任,但对方负有次要责任。于是,杨翔宇以公益律师的身份帮助吴某申请了法律援助,通过诉讼的方式帮助其获得了8万多元的赔偿。当沉甸甸的赔偿款拿到手里的时候,这个硬汉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一段时间的社区矫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提高了吴某某的法律意识,也帮助他找到了生活的信心。社区矫正期限届满的那天,他握着所长的手,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流下了滚烫的泪水。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不到伤心处。一次矫正拯救了一个人,也撑起了一个家。(傅永新)

编辑: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