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老年日报广西新闻
发布时间:2020-09-01
武宣文庙(亦名孔庙)历史悠久。据史志记载,唐宋年间在旧县城(今三里镇旧县村)已建有文庙。明宣德六年(1431)官方将县治从旧县村迁至今县城所在地,文庙亦是同步迁建于今址,至今已有589年。武宣文庙是当今广西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文庙,2000年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殿是文庙供奉孔子像的主体建筑,最为人们所关注,而武宣文庙大成殿外墙四周至今尚存的11幅巨大壁画格外引人注目。1995年,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专家张宪文先生鉴定,武宣文庙壁画均系清代早期所绘,这在广西各地文庙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亦是少见,可谓珍贵!
现存的11幅壁画除1幅损坏严重外,其他的10幅都基本保存完好,其内人物及景观栩栩如生,令人赞叹。其中的4幅壁画还有题诗,可谓是画龙点睛,值得深深品味。
一、东面中幅壁画题诗
此壁画高1.2米,长3.1米,画面底线距地面高5.56米。壁画左上方有题诗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其意为:在一阵新雨之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幽静,夜幕降临,凉风习习,令人感到秋意之浓;此时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好一幅诗情画意。
此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的《山居秋暝》,其全诗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西面前幅壁画题诗
此壁画高1.2米,宽3.1米,画面底线距地面5.56米。壁画左上方有题诗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意为: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此诗出自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原诗共二首,即为:
(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三、西面中幅壁画题诗
此壁画高1.2米,长4.9米,画面底线距地面7.56米。上有题字:五老观泰极。壁画左上方有题诗为:“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其意为:这些日子长饮不止,经常酒醉不醒,但这与内在“性灵”追求是毫无关系的;眼看世人都已是昏醉不醒,我怎么忍心而独自清醒?诗中从字面上反用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以表其意。
此诗出于唐代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所作《过酒家五首》之二,其全诗为:
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
黄金销未尽,只为酒家贫。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
相逢不令尽,别后为谁空。
对酒但知饮,逢人莫强牵。
倚炉便得睡,横瓮足堪眠。
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
来时长道贳,惭愧酒家胡。
四、西面后幅壁画题诗
此壁画高1.2米,长3.1米,画面底线距地面5.56米。壁画左上方有题诗为:“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其意为:荷花清幽的香气弥绕着曲折的堤岸,圆圆的荷叶重重叠叠的覆盖在池塘上;常常担心萧瑟的秋风来得太早,使人来不及欣赏,美丽的荷花就凋落了。
此诗出于唐代诗人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所作的《曲池荷》。这首诗采取侧面写法,以香夺人,不刻意描绘荷的美丽及纯洁,却又传出了荷的神韵。“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以上文庙大成殿壁画所题之诗均出自于唐代名家之作,可谓是用心良苦,意义深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明文规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壁画受国家保护。武宣县现在已将包含武宣文庙在内的传统建筑壁画择优进行编辑,并由广西民族出版社于2019年正式公开出版了《武宣传统建筑壁画》,开了广西之先河,值得关注。
(成稿于2020年8月29日晚)
编辑:m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