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色市民宗委
发布时间:2020-08-28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提出:“脱贫攻坚工作做好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就有了坚实基础;边境建设搞好了,民族事业发展了,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是极大促进。”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在云南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中惠及各族人民。”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时强调:“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坚决打贏脱贫攻坚,让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百色市辖12个县(市、区)人口420万,少数民族人口占87%,是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大市,也是全区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全区脱贫成效最为显著的地级市之一。百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摆脱贫困的历史,百色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当作最大政治任务、最大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坚决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紧密结合百色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出一系列精准管用的“百色战法”,形成了整体联动、协调并进的“系统工程”,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书写了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
经过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多年努力,12个县(市、区)有9个县已脱贫摘帽,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148.26万人下降到2019年的3.78万人,累计减贫144.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4.97%下降到1.08%,下降43.89个百分点。贫困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6%,贫困家庭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得到全面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达标率100%,易地扶贫搬迁使18.16万贫困人口住上了新房,县乡村级公路通达率100%,20户以上的自然村屯通水泥路达率97.6%,电力、网络等实现了村村通,等等,这是历史性的变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通往隆林各族自治县么基村干坝屯的山上,昔日的羊肠小道依稀可见,多出了一条通屯水泥路,村民们的小汽车、摩托车在路上飞驰,一辆拉着鱼、肉、菜的小货车开进屯里叫卖,道路两旁绿油油的桑叶。
近年来,该市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实施改善农村厨房、厕所等基本生活设施,大力实施人畜分离,完善农村垃圾治理以及实施道路硬化、饮水安全、住房安全等工程,有效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19年共完成公路建设3500公里,完成农村改厕改厨各9.8万户,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52个。
“山村的夜亮了,群众心也亮了!”德保县都安乡凌雷村,村民覃大兵指着安装在屋外的太阳能路灯说,村里跟城里一样,晚上路灯亮堂堂,出门不用打手电。在国家民委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0309.14万元,其重点实施水、电、路、网、房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扶贫项目,发展桑蚕、食用菌、火龙果等扶贫产业,解决了德保12个乡镇69个村136个自然屯群众行路难、饮水难、致富增收等问题,有力推动了德保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做梦都没想到,党和政府让我们搬进了‘金窝窝’,住进了新房子。”德保县城关镇那温村村民李振边靠在崭新的沙发上,打开了新电视机,享受新生活。德保县的老百姓以前总是把自己的家称作“穷窝窝”,如今,生活好起来的德保老百姓,把自己的家叫作“金窝窝”,脱贫之后,他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德保县县长陆兰碧说:“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不获全胜,我们决不收兵!”
发展特色品牌产业,持续增加群众增收
该市通过“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示范区+贫困户”“电商+贫困户”模式,形成了与优势产业结合、与新兴产业结合、与新型业态结合的发展格局,呈现出模式多、成效好的发展态势。全市产业扶贫覆盖率已超过80%,覆盖贫困户近25万户。
广西田林县鑫福源山茶油开发有限公司主导产品为“鑫福源”山茶油及八渡笋系列产品,积极参与“百企扶百村”精准扶贫行动,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田林县者苗乡各怀村及八渡乡福达村和农户联营种植5000亩油茶基地,和157户(其中贫困户36户)农户进行股份合作,助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30万元,受益群众达560户,平均每户增收9000余元。
“一家致富不算富,全村致富才幸福”,田东县平马镇百林村村民黄庭兴常说。黄庭兴成立田东县(百林)兴润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的贫困户通过自身的努力脱贫致富,几年来,该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发展秋冬菜产业,积极开展经营服务,种植秋冬菜面积200亩,辐射带动周边村屯种植2300多亩,年产蔬菜15000多吨,产值6000多万元,带动133户村民(含贫困户、无劳动力户)发展产业致富,带动了当地秋冬菜生产的发展。
“以前我们根本不知道经营什么赚钱,各家各户每年收入仅有几千元,大家都比较贫困。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家家户户都建新房、买新车了。”乐业县百坭村那用屯村民覃昌文开心地说道。2018年黄文秀同志驻村后,积极引导当地果农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砂糖橘,拓宽销售渠道。2019年那用屯砂糖橘种植面积达300多亩,同年产果70余万斤,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最少的收入10万元、最多的20多万。同时,辐射带动全村7个自然屯160余户村民种植砂糖橘2000余亩实现了户均增收6万元以上。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守住民生保障底线
“我大女儿在靖西民族高中就读,小女儿在第七小学上学,我在小区内的‘扶贫车间’电子厂上班,爱人在环卫站上班,我们现在过的是城里人的生活了。”近日,搬进靖西市老乡家园安置点的残疾贫困户赵新鲜高兴地说。赵新鲜无法做重体力活,原来主要靠爱人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如今,易地扶贫搬迁不仅圆了他们一家的住房梦,夫妇俩还在城区有一份工作。
因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生活已经或即将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不止赵新鲜一家。安居才能乐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挪穷窝、斩穷根”的关键举措,着力抓好安置点集中建设、搬迁后续扶持、就业安排等工作,已累计完成移民搬迁16.4万人,占计划搬迁总数的89%。
田阳区那满新仑村陇烈屯的谭小波如此说到:“移民搬迁让我们从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还吃不饱的农民变成有工作有工资的城里人,在城里有了自己的家,还解决了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在外闯荡的十年时间的谭小波一家4口人2017年底顺利脱贫,在城区逐渐扎了根,家庭经济条件逐年殷实,日子越过越红火。2019年,全家稳定纯收入达38000元,人均9600元。
西林县足别瑶族苗族乡南灰村移民屯贫困学子王荣排满脸阳光地说道:“感谢国家对我们贫困学生的资助,让我有幸再一次回到校园,‘雨露计划’圆了我读书梦。”就读于广西职业示范学院 2019级传播与策划系的西林县西平乡平上村贫困生杨江婷说道:“我感谢国家优良的政策和让我获得雨露计划的资助,让我可以在有保障的物质环境中安心,专心的学习和生活,以及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对我所付出的关心和爱护。”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发放资助金3.27亿元,受益学生34.05万人。
不忘初心担当使命,扶贫路上绽放异彩
“看到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想起了自己顶住各种压力和质疑,想起了多少个日夜奋战在扶贫一线,有家不能回,儿子不能陪,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党委书记农维慧诠释了一个公务员员应该有的初心和使命!用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激励自己,在扶贫路上不断前行!
“只有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才不辜负党组织和乡亲们的信任。”德保县马隘镇马隘村驻村第一书记赵永彪就是这样,信念坚定,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数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转业不褪色的军人情怀。
“俯首当扶贫四员,攻坚前沿献青春”,始终不忘初心,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作为自己的工作指南,以优秀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的工作方法、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成事、办好事,田阳区巴别乡德安村扶贫信息员岑加尧践行了一个扶贫人“脱贫不忘来时路,牢记使命善作为”的时代担当。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坡县百都乡国土所职工陆加聪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拥有的初心和牢记的使命,为了家乡的扶贫事业,他无私奉献,死而后己,为了搞好帮扶工作,他爱岗敬业,舍小家为大家,鞠躬尽瘁,像一条老黄牛一样在扶贫路上默默耕耘,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田林县旧州镇平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韦茜如此说:“既然组织上把这样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交给我,就是对我极大的信任,我不能辜负领导同志们对我的期望,我将一如既往地带领贫困群众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走深走实,绝不让一个贫困户在脱贫奔康的路上掉队。”
乐业县武称村党支书吴庆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管有多艰难,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发挥党员的作用,不忘初心,学习黄文秀同志的精神,带领村民盘活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群众掉队”。
扶贫仍在路上,攻坚正在进行。全市上下各族群众正凝心聚力,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从根本上破解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从根子上斩断穷根,朝着美好明天阔步前进,向着全面小康社会迈步前进。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乘势而上,继续保持砥砺奋进的精神状态,让各族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日子越来越红火。
编辑:实习生 梁小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