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老年日报广西新闻
发布时间:2020-06-22
武宣文庙我去了很多次,但依然是乐此不疲。近日陪同朋友参观文庙,进入棂星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株石榴树,树上硕果累累,很是喜人。
武宣文庙,又名“黉宫”“孔庙”,纪念和祭祀孔子等先贤的庙宇,又是武宣县最早兴学立教之地,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与恭城文庙是广西仅存两座专门祭孔的古庙宇,比较而言,武宣文庙的建设规模更大,且始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而恭城文庙始建于始建于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因此武宣文庙是广西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祭孔古庙。
武宣文庙历经明、清、民国各代相继修葺,形成了建筑布局有照壁、东西厢房、礼门、义路、棂星门、状元桥、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露台、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明伦堂等组成一座宫殿式歇山穿斗式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群体。文庙正面是照壁,原来无门,相传要是有人考中状元,即可在照壁中间开一个大门,名曰“状元门”。两侧各有一门,东侧叫礼门,西侧叫义路,古时人们平时来往参观,瞻仰和春秋二祭,都由礼门进入,后从义路而出。解放后,孔庙改为它用,为了出入方便而将照壁拆墙开门。武宣历史上真的曾经出过一名状元,却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武状元覃贵福。
过了“棂星门”即是泮池,又叫“月池”,全部由青石砌成,两旁各种有杨柳树,显得格外幽雅。池面直跨一座单拱小石桥,名曰“状元桥”,桥面有云状石雕。相传要是武宣县有人考中状元即可过此桥,寓意“青云直上”,脚踩云梯步步高。
走过状元桥,即到“大成门”,上悬“大成门”匾额,两旁有一副对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兴雨间功化同流”。“大成门”是以示对孔子的赞扬和尊崇,指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大成门”为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大门14扇,组成一排屏风式,门上是木条组成棱形对称图案,显得纯朴厚道,美观大方。
大成门东西各有一间,东为“名宦祠”,是崇祠在武宣县工作的历代外籍名宦;西为“乡贤祠”,是崇祠历代本土著名人物之处。
大成门进去是宽阔的天井,天井东西叫庑房或庑殿,主要是安放历代先贤先儒神位的地方。天井上是“露台”,地方习俗称“拜台”,露台之后便是“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殿四周有回廊,回廊上有大幅壁画,各幅壁画历经沧桑但仍清晰可见,实属难得。大成殿内外共有16根柱子,屋面为重檐歇山式。殿内悬挂有清代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所题写的“万世师表”“与天地参”“圣集大成” 三方匾额,其下挂有乾隆皇帝所题写的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殿内正中安放“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立有孔子塑像,两侧立有孟子、颜子、曾子、子思的塑像。地上古砖依旧,砖内指痕映射出古时的制作工艺。大殿上的正中横梁上有“时道光拾五年歲次乙未季冬月㝅日武宣縣知縣潤慶教諭王維新訓導¨¨¨暨闔邑紳士重建立”,表明了在清道光十五年(1835)所重修的大成殿一直保持原样至今。
大成殿后是崇圣祠,是专门崇祀孔子祖先的地方。崇圣祠的左后侧为尊经阁,是用来贮藏儒家重要经典及百家子史诸书的场所,类似于今天的图书馆。
尊经阁侧面的围墙处是碑记长廊,集中了明代万历、崇祯、清代康熙、雍正、嘉庆、道光、民国等时期及当代的维修(重建)的(题名)原始碑记,其穿越了500多年的空间,让人叹为观止。
明万历三十三年的维修碑记
在尊经阁的前方(大成殿之左)为明伦堂,是清朝公立学校,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修建。明伦堂作为“明人伦”的讲学厅,是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社会精英们获取知识与智慧的庄严神圣的讲堂,他们希望通过科举能登上朝堂,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从明伦堂往前的左侧厢房是学政署,类似于今天的教育局,是当时主管全县文化教育的官署。
游览完整个文庙,即将出门时,又看到了那石榴,看着那鲜艳的果实,却是别有韵味。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视石榴为吉祥物,以其团结和谐、多子多福的寓意,是富贵、吉祥、繁荣的象征。宋代人还用石榴果裂开时内部的种子数量,来占卜预知科考上榜的人数,久而久之,“榴实登科”一词流传开来,寓意金榜题名。应该说,石榴的文化涵义至今依然是颇有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回想起四年之前,我再次回到武宣工作的那天(2016年5月17日),当日下午,我与政府班子同事们的工作首站就是武宣文庙,当时我说:“让我们的工作从这里开始!”随后决定将文庙进行常态化开放,常态化地组织学生进入文庙诵读《论语》等国学经典,还于当年的9月28日恢复了丢失甚久的祭孔礼仪活动,文庙的开放及活动亦由此而延续至今并将继续下去。
组织学生开展诵读《论语》等活动
我认为,这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平台,在这里,能够让游人感受武宣的丰厚的历史文化,更能让人们种下善根、润德生慧。
清嘉庆《武宣县志》所载之文庙地图
回到宿舍,我将文庙的现状与清嘉庆十三年(1808)《武宣县志》所载的文庙地图进行对比而知:现状是基本保持了当初的原貌,只是目前的建筑缺少了西侧的副斋部分,是为美中不足。由此更感觉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也更体会到让“让文物说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吾辈更应砥砺前行!(成稿于2020年6月21日晚)
编辑: 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