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与《六祖坛经》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吴孝斌

发布时间:2020-03-12

  袁宏道(1568-1610),明代著名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北省公安县长安里人,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第。他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人称“三袁”。袁宏道在“三袁”之中文学成就最为杰出,他主张文学重性灵、贵独创,其作品清新清俊、情趣盎然,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他受佛禅文化影响很大,对《六祖坛经》亦颇有研究,曾作《六祖坛经节录》《坛经节录引》等。

袁宏道像

  一. 袁宏道具有深厚的佛禅底蕴

  受到佛教的轮回理论的影响,在当时有“袁宏道为苏轼后身”之说。袁宏道在《识雪照澄卷末》云:“小修有梦中遇老僧,谓余为坡公后身。”明代文学家雷思霈在《公安县志序》中有 :“余友中郎始有《公安志》,传闻中郎为子瞻后身,嗟呼!子瞻不敢作三国史,而中郎能为一国志,岂隔世精灵乃更增益耶?”袁氏三兄弟都勤于研习佛禅文化,其中长兄宗道研习佛教较早。袁宏道二十一岁时受其兄的影响,浸身于佛禅之学中,“索之华、梵诸典”,极力参究“性命之学”。他在《金屑编自叙》中自谓曾“遍参知识,博观教乘,都无所得,后因参杨岐公案,有所发明。”后又称“唯禅宗一事不敢多让”。《珊瑚林》《金屑编》是袁宏道的两部禅学著作。《珊瑚林》是他仿照禅宗语录语问答体形式阐述自己禅宗思想,《金屑编》则是他自己参禅修行的心得。

  袁宏道对唐代禅门居士庞蕴极为推崇,以师尊之,称“白首庞公是我师。”后来他研习永明延寿所著《宗镜录》,“逐句丹铅,稍汰其烦复,摄其精髓”,著成《宗镜摄录》一书,推崇禅净合一。其云:“永明既悟达磨直指之禅,又能致身于极乐上品,以此解禅者之执情,以此为末法之劝信,是真大有功于宗教者。”受晚明四大高僧之一云栖祩宏的影响,袁宏道最后归心于净土,并撰成专著《西方合论》。《西方合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净土宗的著作。当代高僧圣严法师赞其“气势澎勃,涵盖广大,乃明末净土诸书中,最具气魄的一种。”明代高僧智旭在《净土十要》卷十所写的《评点西方合论序》中说:袁中郎少年颖悟,坐断一时禅宿舌头,不知者,以为慧业文人也。后复入法界,归心极乐,述而《西方合论》十卷,字字从真实悟门流出,绝无一字蹈袭。又无一字杜撰。虽台宗堂奥,尚未诣极,而透彻禅机,融贯方山、清凉教理无余矣。或疑佛祖宗教,名衲老宿未易遍通,何少年科第,五欲未除,乃克臻此,不知多生熏习非偶然也,使闻三袁是宋三苏后身,噫!中郎果是东坡,佛法乃大进矣。

  二. 袁宏道节录《六祖坛经》

  袁宏道研修禅学,自然是对禅宗六祖慧能及《坛经》特别重视。他对各个版本的《坛经》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和研究,认为流传的《坛经》中有的内容是后人伪造的(“颇有赝者”),有些内容又烦琐冗长。因此他决定对《坛经》进行重新节录,并“略删其赝与其俚”,并取其书名为《六祖坛经节录》。

  袁宏道节录的内容主要是选择《坛经》中能体现禅之要义的部分,而对《坛经》中带有事情经过(故事)的内容多数进行删削。其节录后的版本分为五个部分(五品),即《机缘第一》《示众第二》《参叩第三》《付嘱第四》《碑碣第五》。在此特将《六祖坛经节录》(以下简称“节录本”)的五个部分与主要流通的宗宝本《坛经》(以下简称“原本”)相比较而略列其下:

  1.《机缘第一》,其内容基本与原本中的《行由第一》相同,删削去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地方。一是删去原本中开头的韦刺史等人入山请六祖至城中大梵寺说法这一小段。二是删去原本中五祖送慧能至九江驿边后,在船上的经过及“迷时师度,悟了自度”等对话内容。

  2.《示众第二》,其内容主要录自原本中的《般若第二》、《定慧第四》、《坐禅第五》等三品。而将原本中的《疑问第三》、《忏悔第六》等两品整品删削未录。

  3.《参叩第三》,其主要录自原本中的《机缘第七》、《顿渐第八》、《宣诏第九》等三品诸人请法说法的内容。但删削去了原本中无尽藏、方辩及神会三个主要人物的内容。

  4.《付嘱第四》,其内容仅录自原本《付嘱第十》中法海请问六祖身后之事的部分,而删削去了原本中“三科法门”、“三十六对”、法脉传承史及慧能圆寂前后之事等等大多数内容。

  5.《碑碣第五》,其内容录自原本中附录柳宗元所撰《赐谥大鉴禅师碑》、刘禹锡所撰《大鉴禅师第二碑》及《佛衣铭并序》,但却未将王维所撰《六祖能禅师碑铭》录入。

  将《坛经》节录完成以后,他还特地写下了《坛经节录引》一文,即为:古今谭禅者皆祖是经,数传之后,灯分派别,若不可诘,而智者了之唯是一法。初祖曰: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大鉴曰:本来无物,何用扫除。是即祖师门下金刚圈棘栗蓬之前麾也。一切五位三句玄要料拣,总不离是。夫扃箧闭钥,以防盗也。而盗之窃箧也,唯恐钥之不坚。我以干橹御,而彼即窃吾干橹以来。故曰:为之符玺,以防之彼,并吾符玺窃之。或铜或竹,或龟或鱼,或科斗或乕瓜,以示不可测而伪滋甚,然终不淂废符。唯智者善通其变以救一时之诈,而所淂符乃益多。后来者见方圆之各异,黑白之各不相入,以为古法废尽,而不知本一符也。其用在可为信,不在符之同异也。孔子曰:殷因于夏,损益可知。今之读《尊宿语录》及提唱纲宗者,以为古人如是平常。后人如是奇特,疑谤取舍,嚣然百出,而不知世道之机,实使之然,祖师无是也;且世道何过,法立而敝生,敝更而法移,法与敝自相乘除。要之世道,亦无是也。世不信不淂已而有符,道不信不淂已而有法,法岂有寔哉。坛经,符之始也,中颇有赝者,夫披沙而见金,不若纯金之愈。故略删其赝与其俚,而复者要以天下有道,守在四夷,虽符亦无所用之矣。

  三. 慧喜禅师与《六祖坛经节录》的流布

  与当时流传的《坛经》相比较,袁宏道的《六祖坛经节录》既保持了《坛经》的主旨和真意,又更加精简方便,因此其成稿以后便引起时人的关注,被先后传抄,后来刻印成书而流布。此从严调御所写的《袁中郎坛经节录序》一文中可略知一二。

  严调御,字印持,明末余杭人。以高才为诸生祭酒,博雅好古,与弟武顺、敕齐名,并称“余杭三严”。又与余杭徐行恕、仁和张卿子合称“城东三髙士”。有《废翁诗稿》、《苕溪真寂禅院闻谷大师遗语》、《作朋集》等著作传世。

  严调御在《袁中郎坛经节录>序》文中说道:

  ......从吴中得读中郎所摄宗镜,则甚快已,又从寒灰老和尚得读中郎所莭《坛经》,则又大快。盖老和尚之于中郎,如元禅师之于坡老,皆以心宗相游戏。每见余赞欢中郎,必曰:子见其书,未见其人,其人摩天俊鹘也,其所搏击,直断物命根,区区印板上物,何足竟中郎哉。一日,手一编摩娑竹窻间,则中郎《坛经节录》也。余戏曰:师亦爱印板上中郎耶?师大笑回曰:此余曩所抄著囊中者,偶法侣馮去佞见而悦之,遂至流布......。

  从以上的序文可知,严调御是从寒灰老和尚那里读到《坛经节录》的;而寒灰老和尚与袁宏道则是非常好的朋友,就好比宋代之时的佛印了元禅师与苏东坡的关系一样,两“皆以心宗相游戏”;袁宏道的《坛经节录》成书之后,寒灰老和尚当时手抄了一份,后又有道友冯去佞见而欢喜,进而刻板印刷流行,严调御为之而作《袁中郎坛经节录序》。

  序文中所指的“寒灰老和尚”是何许人也?其即嵩山少林寺第二十七代住持慧喜禅师。

  释慧喜,字心悦,号寒灰,俗姓刘,保定满城人。少时从普济和尚出家,十六岁至盘山习禅,后相继师从于慈云、松谷、净渊等大德。又至少林寺,得正道禅师教诲,于言下悟入,纳为法嗣,为曹洞宗第二十七世,掌少林寺法席。崇祯六年(1633年),主法于开封相国寺。崇祯十二年(1639年)冬,辞归少林,寂于寺内,法嗣有海宽等。门人为其立有《少林二十七代钦依传法住持寒灰喜公禅师碑记》。

  《少林寺志·艺林·僧碑》([清]叶封、焦钦宠原辑 施奕、焦如蘅补辑)中载有焦源溥(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明朝末期政治人物)所撰的《喜公碑铭》,其文中有:

  师名慧喜,字心悦,号寒灰,世籍满城,刘氏子。淳诚企道,幼安禅,谒无言道公为弟子。蓄养深腆,缁素繫心。道公示寂,遵故事牒,授为少林住持禅师。历代住持纪实镌珉鑿石竖碣,裁音播传.....。

  《五灯会元续略》([明]净柱辑)亦有载:嵩山少室心悦慧喜禅师。保定满城刘氏子。始落发于普济。偶阅传灯录,至僧问玄沙:如何是无缝塔?沙曰:者一缝大小。廓然省悟。遂谒无言禅师。久而彻证。言付以偈曰:密法无法付,当传何以传;无传无付处,明暗妙同参。寻匿燕墅。会言示灭。登封令金台刘君请主少室。

  袁宏道与慧喜禅师的交往,从其尚存的作品中可管窥一二。他在《潇碧堂集》卷十三《游德山记》记有“甲辰(万历三十二年(1604))夏月,余与衲子寒灰、冷云、雪照、及居士张明教、小僧习之、弟小修,习静荷叶山中。” 袁宏道在《游少林寺记》一文中也曾提及慧喜禅师的师父正道禅师。

  正是由于袁宏道有心及用心的编录,《六祖坛经节录》一书得到了当时的禅门高僧慧喜禅师等人的高度认可及推广,加上严调御等诸人的努力,此书终于流布天下并流传至今。(成稿于2020年3月7日下午)特别提示:未经本人同意,媒体、网络等不得转载!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