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日头条
发布时间:2020-01-02
在中国的民间祭祀活动,以酒为祭品是最为常见,但在佛教寺庙之中,按戒律的要求,是不能以酒为供品的。然而,在佛教禅宗祖庭韶关南华寺的灵通侍者却是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灵通侍者却是与禅宗六祖惠能有关联,一方面他是以惠能侍者的身份出现,另一方面却因“酒”事而多有灵异的表现,故备受当地僧众的重视,甚至还得到官方的重视。但他的事迹能流传至今,却是因为明代达观真可( 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晚年号紫柏,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及近代虚云等三位祖师为其所写的“戒酒文”。笔者因研究六祖禅文化,有缘而得阅“戒酒文”,深以为然,遂略加整理及分析而成此文。
六祖真身
一.灵通侍者是异国太子
关于灵通侍者,在史料记载中,其亲近六祖惠能大师成为侍者及涉“酒”因缘是相同的,但对他身份的记载却略有差异。他是异国(域)人无疑,其国籍却有两种说法。
一是“西域波斯国人(太子)”之说。憨山德清大师在《为灵通侍者戒酒文》说:“余初至曹溪,怀瓣香敬谒六祖大师。见主塔僧每月朔望之次,以酒供奉灵通侍者。诘其所因,僧曰:“侍者乃西域波斯国人,乘海舶至广州,闻六祖大师,因随喜归依愿为侍者,永充护法,卫安曹溪道场。但性嗜酒,不能戒饮,六祖默许其偷饮”。虚云老和尚作《戒灵通侍者酒并偈》有:“甲戌岁秋,云初入山礼祖殿,见祖坐龛内,一金色须发状如欧人之像者,名曰灵通,虽《坛经》未见记载,而诸藉中称侍者为波斯太子慕道而来,性好酒,于祖在日许其偷饮云云。”
二是“占城国(今越南南方)太子”之说。清初著名的文学大家、刑部尚书王士祯所著的《居易录》卷二十二有载:“予昔使粤过韶州,得曹溪志读之,载灵通侍者事。侍者嗜酒,今铜像侍立祖肉身旁,像顶布帽。......考释氏稽古録,侍者占城国王太子也,父王遣太子及其臣五人来曹溪,请六祖往彼国供养,祖不许,太子五臣俱立化于海滨,今南华山门外有相公祠。太子既化复现身为侍者,独不戒酒,祖许之,后得法去,留一钵寺中。”钱谦益(明代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后降清,为礼部侍郎)所著的《牧斋有学集》卷四十五《杂文·古史谈菀摘录后记 ·海印憨山大师遗事记》中载:“嘉兴《年谱》附录云:凡世所传如陈亚仙、毛赖债、萧公子等事,悉从《宗镜》,侍者订其讹,惟为靈通侍者戒酒事闻之特详。侍者,占城国王太子。父王遣大臣五人伴太子来曹溪,请六祖往彼供养,祖不许太子,大臣俱立化于海滨,五臣为神,显灵韶阳南华山门外,立相公祠,旁有相公桥。太子既化,复现身为祖,侍者独不戒酒,祖许之,得受法去,有一钵留寺。寺僧铸铜像侍立,袒肉身傍像,顶布巾帽。”
二.灵通侍者显灵异
因为灵通侍者是六祖大师的侍者,所以南华寺的僧众特地为他铸成铜像侍立于六祖真身的旁边,并在铜像的头顶上戴上布帽。因其嗜酒,于是乡邻每日以一钵酒供奉。奇异的是上供之后的酒,很快即化为水没有酒味了,其头项上正戴的布帽也歪向了一侧,即“乡人日盛一钵酒供之,供后酒化水,布帽欹侧。”或者正是因此,他才有了“灵通侍者”之谓,甚至还得到了官方的承认。《清史稿》>卷八十四之载:“穆宗朝,加金龙四大王封号至四十字,......广东祀大鉴禅师卢惠能,灵通侍者陈道明。”《清实录同治朝实录》卷之二十二载:“(同治元年。壬戌。三月)丁酉,以神灵显应,加广东新兴县唐大鉴禅师封号,曰显应;灵通侍者封号,曰昭应。”此两处官方的记载应该都与此南华寺的“灵通侍者”有关。
三.三位祖师苦心为“戒酒”
1. 达观真可大师作《戒灵通侍者饮酒偈》
作为禅门高僧的达观真可自然是对南华寺这个六祖道场是特别的注重,并亲往南华寺礼拜六祖真身,当时他作有《渡曹溪一绝》,即为:
踏来空翠几千重,曲折曹溪锁梵宫。
欲问岭南传底事,青山白鸟水声中。
但在明末之时南华寺道风不正,且积已深。据《憨山自序年谱》所载,当时的南华寺是“四方流棍,集于山门,开张屠沽,秽污之甚,积弊百余年矣!坟墓率占祖山,僧产多被侵夺。且勾合外棍,挟骗寺僧,无敢正视者。”达观真可遂有复兴此禅宗祖庭之意,并与憨山德清相商寻机而为。
达观真可去礼拜六祖真身之时,看到了侍立于六祖真身旁边以酒为供的灵通侍者铜像,依佛们戒律规制,他深感不妥,于是当即写下《戒灵通侍者饮酒偈》(《见曹溪通志》),其文为:
闻君好酒,故以茶荐。酒能醉君,茶则醒君。醒乃近觉,醉乃近迷。从迷觉昧,从觉迷消。两者胜劣,君惟图之。
达观真可大师当时以偈文来规劝灵通侍者及地方民众僧人要以茶代酒,方能由醉转醒、由迷转觉、从觉迷消。
2.憨山德清大师作《为灵通侍者戒酒文》
按之前与达观真可的相约,憨山德清禅师前住南华寺礼拜六祖真身,看到了当时南华寺的情况,深感 “此心腹之疾也,苟不去,则六祖道场,终将化为狐窟,卒莫可救矣”(见《憨山自序年谱》)。并有志复兴此曹溪祖庭,他当时写有《过曹溪谒六祖大师》,诗为:
曹溪滴水自灵渊,流入沧溟浪拍天。
多少鱼龙从变化,源头一脉尚冷然。
又
樵斧才抛石坠腰,黄梅夜半寂无聊。
自持一钵南归後,从此儿孙气日骄。
万历二十八年(1600)秋,南韶长官祝公请他入曹溪,时南华寺衰落已久,他当时同样看到了以酒为供的灵通侍者铜像。他随后马上开辟祖庭,选僧受戒,设立僧学,订立清规,一年之间,百废俱兴。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二月初八日,憨山德清为秉持戒律,弘扬正法,他欣然写下《为灵通侍者戒酒文》,其全文为:
余初至曹溪,怀瓣香敬谒六祖大师。见主塔僧每月朔望之次,以酒供奉灵通侍者。诘其所因,僧曰:“侍者乃西域波斯国人,乘海舶至广州,闻六祖大师,因随喜归依愿为侍者,永充护法,卫安曹溪道场。但性嗜酒,不能戒饮,六祖默许其偷饮”。以此妄传,愚盲不达,遂为常规,相习至今,近千年矣!未有能为侍者洗其污者。末法弟子某,荷蒙祖师摄受,来整曹溪,已经期年。今于万历辛丑年,腊月八日,乃吾佛成道之辰,特为合山众僧普授戒法。诚恐愚僧执迷不化,乃为侍者洗白一心,以谢众口,敬拈瓣香,上禀祖命,告侍者曰:“恭维(惟)灵通,勿问所从,既充护法,当合至公;侍者当初,听祖说法,本来无物,如何不达;既达本无,五蕴何有,岂有真空,而好饮酒;祖师教人,饮甘露浆,非以糟汁,灌此枯肠;我观侍者,不离祖师,终日听法,岂可不知;知之既真,悟之已久,宁有复迷,自扬家丑;我惟侍者,决无此情,愚僧不达,认以为真;大家昏迷,日夜酣醉,是以祖师,岂不为累;我戒众僧,不许饮酒,众以侍者,便为籍口;众僧坏法,侍者为倡,今日不止,展转虚妄;嗟此未法,丛林凋敝,我愿侍者,早为之计;若真护法,请从此始,侍者不饮,谁敢启齿;我今稽首,哀鸣祖师,彻底掀翻,破此愚痴;打破疑团,捶碎饮器,齐证无生,同登佛地;今后供养,三德六味,侍者受用,与祖无异;以此护法,功德无比,内外清净,顿消尘滓;灵源进溢,枯木逢春,山河大地,共转法轮。谨告!”
憨山德清大师作此文禀告六祖,并与灵通侍者戒酒,还打碎了供酒的钵。此后灵通侍者即不受酒供,供酒,酒不化水,帽也不歪了。《居易录》卷二十二有载:“大师入山,与寺僧授戒,众言灵通侍者饮酒,我等不合破戒。大师作文,启祖座前为灵通断酒,即碎其钵,侍者从此不受酒供,以酒供之,酒不成水,帽不复侧矣。”
3.虚云老和尚作《戒灵通侍者酒并偈》:
然而岁月更迭、世道变换,曹溪南华祖庭到了清末民初之时再度衰败,地方群众及僧人又恢复以酒来供奉灵通侍者。
为复兴六祖道场,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因六祖惠能多次托梦之缘,又受李汉魂诸公之请,遂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八月初二日正式驻锡南华禅寺,再次开始重建中兴祖庭大业。同样是为了坚守戒律、纯正道风,虚云老和尚再次为灵通侍者戒酒,“毅然撤其酒亭,毁其杯酌,奉侍者于伽蓝殿,重塑其像,使两手空空,不复提壶”。并写下了《戒灵通侍者酒并偈》,其全文为:
甲戌岁秋,云初入山礼祖殿,见祖坐龛内,一金色须发状如欧人之像者,名曰灵通,虽《坛经》未见记载,而诸藉中称侍者为波斯太子慕道而来,性好酒,于祖在日许其偷饮云云。又于龛之右设一酒亭,金碧檀銮备极工臻,中具香炉花瓶,酒缸杯箸。余怪以问香火僧,僧曰:“侍者好酒,不献则不利”。余谓:“尔辈欲饮,以侍者为雉耳!”僧曰:“和尚若不信,请验之”。乃命其注酒缸内,守视之不数时,而酒化水矣!三日如是,怪矣!溯劝灵通侍者戒酒,以达观可公为第一次,憨山清公为第二次,撤其酒器,为文祭告,越今已三百年矣!侍者当时已戒酒,岂已后又再饮耶?悟后仍迷,无是理也。
余重思之,恍然有悟。侍者于侍祖日,饱尝法味,必不嗜酒,即使偶尔偷饮,经达观、憨山之劝,亦必断除,何以至今仍有烈酒化水之异?其必野狐精怪之辈嗜饮,以侍者为凭籍。此一念之邪也,以邪招邪,于是一班闲神野鬼,感应其邪念而来,侍者不饮,而野狐精怪及闲神野鬼皆大醉,酒乃化水。理不当有,事则无疑。于是余毅然撤其酒亭,毁其杯酌,奉侍者于伽蓝殿,重塑其像,使两手空空,不复提壶,因为之偈曰:
侍者有德号灵通,誓辅祖庭众所尊。
人多讹传师好酒,师奉千佛无此风。
想是佞恶窃尊誉,嫁罪自饰将无同。
今为拈出雪此耻,长伸两手振吾宗。
虚云老和尚
4. 虚云老和尚作《再告灵通侍者文》:
当虚云老和尚采取为灵通侍者戒酒的系列措施后,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的秋天,不知是何因缘,南华寺内僧人及居士许多人患病不适,人们议论纷纷,猜测可能是因虚云给灵通侍者戒酒而产生的后果,老和尚得知后于是再写一文,即《再告灵通侍者文》,其全文为:
丁丑秋,寺内僧俗多病,众议纷纭,以格侍者酒供为词,因再为文以告之曰:“维岁丁丑,维月庚戌,是月之朔,壬申之日,南华禅寺住持虚云,率领监院、合山大众等,虔备清斋酥酡妙供,沐手焚香,上禀祖师,奉告尊侍曰:云之不德,入侍祖庭,举坠兴废,三年于兹矣。各事进行均称顺利,正当恢宏殿宇,百工斯勤。惟自本年入夏以来,僧众匠工多病,百般医治,效果殊微,岂以云改建殿宇,重新祖庭而未禀命乎?云朝乾夕惕,鞠躬尽瘁,此心当为祖师所谅也。谓为禁格侍者饮酒乎?则佛制戒律甚严,以酒器过人者,五百世无手。云不敢以害侍者,及祸僧众也,因之曾为偈以戒侍者。今僧众工匠,又因病而涉及禁侍者饮酒问题,云不得不上禀祖师寂光加被,再告侍者绝酒耽禅,并以解一般僧人之惑。
我中国自仪狄作酒,禹饮而甘,曰:“后世必有以亡其国者”,其旨深哉!延及周初,世人皆中于酒,其时流风所被,必有极扰乱社会秩序者,于是周公作酒诰曰:“酗于酒者,系归周,杀无赦”。可谓严厉之极。降至唐宋元明诸代,无不时有酒禁,而禁中不能绝。此何故也?必有所至矣。夫酒性有二,以日麻醉,二日兴奋。世俗人以之合欢,以之解愁,诚以世俗之人处五浊恶世,八苦交煎,借酒浇愁,其中固以别有天地。何也?中酒有三,大醉则狂,狂则乱;中醉则昏;昏斯沉;微碎则酣,酣斯畅。昏狂皆足戕已害人,不必论;即以酣畅而言,亦不过麻醉神经,兴奋血脉,使其微适,将平时烦躁焦闷,抑郁恐怖暂忘却耳!及其醒时,则借酒浇愁愁更愁也。
世俗人不知神悦,乃以醉乡为世外桃源,故千里禁之而不绝。若乎灵通侍者,亲待祖师,必得甚神悦。即今日僧众禅堂坐香,试问到初地定时,百骸调适,身心俱忘,万象如如,孤明历历,此时境界以礼哺糟啜粝而为酣畅,不亦天渊也哉!初地尚如此,甚禅定可知也。明夫此,则不戒而自戒矣!自今以后,不许滴酒入祖庭,如有疹厉,云自当之。用上禀我祖师,启我侍者大师,告我僧伽,从兹共励,维护祖庭侍者功待,福济无穷,内外清净,顿消滓尘,灵源迸溢,枯木逢春,出门宁静,共转法轮。
(附注)自祭告以后,疹厉渐消,大众安然少病少恼。
正如附注所言,因缘所至,虚云老和尚将此文进行祭告以后,众人的病体逐渐转好,大家也就心安了,戒酒之举至此可以说是大功告成。
由是,三位祖师的四篇“劝酒文”,情深义重,一脉相承,道心坚固,实属佳作。笔者窃想,其文虽是针对“灵通侍者”,然而对于我们后世之辈,其亦是有醐醍灌顶之效,凡事心为其上,戒得功成!
(成稿于2020年元旦上午)
特别提示:未经本人同意,媒体、网络等不得转载!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