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藤峡之文物记忆(二)

勅赐永通峡石刻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吴孝斌

发布时间:2019-10-30

  在武宣县至桂平市的黔江大藤峡流域悬崖峭壁上,共有两处“敕赐永通峡”石刻,其既是明代大藤峡瑶壮等少数民族200多年农民起义的历史见证,也是大藤峡三易其名的物证。

武宣县石刻

  第一处石刻位于距武宣县城南约1公里的黔江右岸璞玉山北面峭壁之上,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刻。刻面高4.5米,宽1.5米。上款“正德丙子岁秋日之吉分守柳庆右参将张佑奉”。下款“总督府太子太保左都御史陈金会议钩勒石”。正款“敕赐永通峡”五个大字,每个大字为0.8米见方。1985年12月1日,武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4年7月12日,来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宾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

  第二处石刻在今桂平市黔江大藤峡地段北岸渌水冲石壁上,共有三方。第一方为“敕赐永通峡”,第二方为“濠梁庸□”,第三方为“浔阳马良”。1981年2月25日,桂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桂平市石刻

  大藤峡地区的各族人民起义自明代洪武时期开始就不断发生。较重要的有:洪武十九年(1386)至二十八年,爆发的浔州罗禄山等瑶民起义;永乐三年(1405),浔、桂、柳三府瑶民起义和十三年胡通四、韦保遵领导的僮民起义;宣德四年(1429)至七年,罩公领导的起义;景泰二年(1451),侯遥二领导的瑶民起义;正统至成化问蓝受式、侯大苟领导瑶、壮人民起 义等。其中以侯大苟起义规模最大,势力扩展到广东等省。成化元年(1465),右佥都御史韩雍、都督同知赵辅等率军16万前往镇压,起义军近7000人被杀,侯大苟被俘牺牲。韩雍命人砍断大藤,改大藤峡为断藤峡,在其地置武靖州,加强控制。次年,侯大苟余部侯郑昂和胡公返又举义旗,坚持至成化八年。韩雍长期封锁、围困大藤峡,不准瑶民出入峡口,也不准船只通过峡江。此后,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转入低潮。

  韩雍当年平乱将大藤峡改名为“断藤峡”,并曾在今武宣县三里镇下江村委红石村沿江左岸勒石立碑为记。民国三年《武宣县志》有载:“韩雍碑,在北江洪(红)石左岸,明成化间韩雍奉命征大藤,事平后改名断藤峡,因勒石纪功,以昭天讨。”听闻此“韩雍碑”现被桂平市博物馆收藏。

韩雍像

  到了明代正德年间,大藤峡地区又爆发起义。正德三年(1508年),左都御史陈金率军续征大藤峡。为了打通峡江,陈金想到了一条与韩雍截然相反的策略。经双方几经商讨,订立“约法三章”。条约规定:官船和商民船只过往大藤峡,瑶民必须“转相护送”,不得拦截;商民船只装载货物过峡,必须按照船只大小、货物多寡,向瑶民缴纳一定数量的食盐、瓦器,否则不得过峡。条约生效之后,官府和商贩的船只络绎经过大藤峡,如约向瑶民缴纳食盐及瓦器等生活日用品。由此,黔江大藤峡船只往来正常,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忙景象。

  正德十二年(1517),陈金在认为自己的采取措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于是向明皇帝朱厚照请功,并请求皇帝赐名“永通峡”,朱厚照欣然同意。于是陈金便命令手下张佑等人将“敕赐永通峡”五个大字分别刻在武宣及桂平沿江两崖的峭壁之上以昭其功。并请当时广西的著名文人张澯写成《永通峡碑》一文,并勒石立碑为记。

  民国三年《武宣县志》有载:“永通峡碑,在古蹟滩右岸石壁,正德年间陈金奉命征断藤峡,事平后改为永通峡,勒石纪念,刻永通峡三字,各大方尺有余。”

民国三年《武宣县志》所载

  据《粤西文载》所载,张澯《永通峡碑》全文为:

  永通峡即成化初都宪韩公所名断藤者是也!其地距浔州西北境,源出万山中。其上口接桞之武宣县勒马峡下口,出桂平合流浔江中间。沿廻数百里,两崖壁立千仞,丛木蔽天,洪水奔滙,是唯猺贼负固之区。正徳戊辰,太子太保应城陈公尝以都台右辖来督两广军务,仗钺振旅,风霆四驰,遂问峡之险易通塞。有进者曰:兹水虽险,可航并浔溯桞,六日可达,实为两江防径,自韩公罢兵之后,而峡之门户有若扄之者四十年矣。公闻之震怒,即遣一校召其羣獠,莫不延颈毕来既。乃下令曰:圣天子神武好生,吾不忍汝即枭磔,今与约:凡官民舟檝之经峡者,汝等转相防送之,各有程期;凡民商贩载者,各给汝以鱼盐瓦器,令而差池法弗汝贷。维时羣獠竦息退而共命。数月之间,两江晏然,帆樯络绎不絶。因请于朝愿,以永通更峡名而勒诸石,上赐可。未逾年,公陟位司徒。又六年,公承赐命,再抚旧迹。向之进者复以峡壅来告,葢在官者惮江迎送,而启嗾獒之衅泛舟者,恃官府兵威而爽鱼盐之约,故尔公与总镇太监寗公总兵太保武定侯郭公廵抚监察御史谢公议曰:是安得独罪羣獠乎,于是刋章刻期申命,惩慝不崇朝,而旧防复众利兴矣,夫始之不杀仁也,来而制之武也。变而能察智也,善终如始信也。仁覆武克智驭,信怀具是经徳以抚小丑,峡其有不通哉,是役也。副总兵房汝玉、副使傅本学参议张天衢、刘主信、佥事姚九霄、参将牛允武、张天祐皆承公命勠力赞襄而误以记相属予浔人也,其可固辞,乃櫽括事实而系之以诗曰:

  峡之山奕奕,航而游者无忘帝力;峡之水溶溶,后之来者尚继我公。

  数年之后,由于官方失约,过往船只不愿向瑶民缴纳食盐等物资,瑶民们被迫再次举起义旗,切断峡江航道,于是“永通峡”又不通了,那时地方流行一首民谣曰:“永通不通,来葬江中。谁其作者?噫,陈公!”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记有载:“大藤峡,府西北百五十里。大山夹江,自象州武宣县而南,绵亘数百里,山势险峻,叛猺出没于此。峡口有大藤如梁。成化三年,猺贼作乱,都御史韩雍讨之,断其藤,因名断藤峡。正德十二年,都御史陈金奏改为永通峡,后蛮复依阻。嘉靖、万历间,屡荡平之,渐为通道。”

  “敕赐永通峡”这一重要文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背后流淌的是一个个让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而在大藤峡水利工程蓄水之后,武宣璞玉山峭壁上的这处石刻将是在淹没线之下,必须要抓紧时间进行有效的抢救与保护!

  (成稿于2018年7月22日上午)

编辑:m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