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的城隍庙会

——鹿寨县中渡镇传承民俗文化侧记

来源:鹿寨县委宣传部

作者:赖建辉/文图

发布时间:2019-07-11

八方游客赶庙会。(赖建辉 摄)

北街的“和家宴”。(赖建辉 摄)

护城河桥披盛装。(赖建辉 摄)

庙会上虔诚的香客。(赖建辉 摄)

民俗巡游古镇全覆盖。(赖建辉 摄)

民俗巡游吸眼球。(赖建辉 摄)

盛况空前的庙会场面。(赖建辉摄)

条条小巷人如潮。(赖建辉 摄)

  今年6月30日,鹿寨县中渡镇一年一度的“五·廿八”城隍庙会如期举行。这是千年古镇的民俗节日,庙会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廿八这天,俗称“五·廿八”城隍庙会。

  中渡镇地处广西喀斯特地貌的石山区,旖旎山水万种风情,孕育了这里1750多年久远的壮族历史文化。中渡古镇建镇于公元265年,这里至今保留有古城门、古城墙和古商号。以香桥岩国家地质公园为中心的九龙洞、响水瀑布、鹰山、洛江古榕等自然风光,号称“中渡八景”,吸引八方游客。

  “五·廿八”城隍庙会得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有一个真实的故事。相传在清朝光绪十年五月二十八日,京城太和殿失火,中渡城隍前往救火,太和殿上空随之出现了“鹰山城隍”灯笼一对。大火扑灭后,光绪皇帝念中渡城隍救火有功,遂赐一块写有“膏泽芘阴”的木匾挂入中渡城隍庙内。这里要说明一下太和殿上空出现的“鹰山城隍”灯笼,中渡镇也叫鹰山(英山)镇,以一座酷似老鹰的石山命名,因此,“鹰山城隍”就是后来的中渡城隍。民间传说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地方守护神。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

  中渡人认为,中渡城隍爷明察人间善恶,惩恶扬善。于是,就以城隍爷五月二十八日赴京城救火立功之日,确定为城隍庙会日。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举行隆重庙会,让大家进庙上香,虔诚祭拜,祈求城隍爷保佑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由于战争等客观历史因素,城隍神像多次被损毁,庙会也几度停办。到2005年,中渡镇民众又一次自发捐资修建庙宇,重塑神像,2006年举办了终断数十年的庙会,并于同年将中渡城隍庙会录入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中渡城隍庙会进入了又一个鼎盛期。庙会规模也从年年一小办,三年一大办,升级为近年来年年一大办,民俗文化得到了有力的弘扬。

  然而,细心的游人来到中渡镇会有人不理解,为什么现在看到的中渡城隍爷塑像是供奉在武圣庙(关帝庙)呢?这不是有些不伦不类吗?据说,中渡镇老城隍庙在“文革”被毁,是到了2005年民众才自发捐资修建庙宇的。当时,中渡镇群众经过广泛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把城隍爷“请”到武庙内,让城隍爷和关羽爷“共同办公”,文武兼容。这是一种民俗文化的发展创新!

  在“五·廿八”城隍庙会中,城隍爷巡城是有讲究的。五月二十八日这天上午9时,8名轿夫把城隍爷塑像请上八抬大轿,鸣锣开道,开始巡城。城隍爷威风凛凛坐在八抬大轿上,尾随其后的是中渡民俗文艺队里的抬阁队,龙队、狮队,还有蝴蝶、蚌壳、旱船、挺马等队列,整个巡游队伍全副鸾驾,浩浩荡荡。在城隍爷巡游的时候,抬阁、挺马、旱船、蝴蝶、秧歌、踩高跷、五“虎”将、猪八戒背媳妇等民俗文化表演也会同时进行巡城表演……

  巡城仪式结束,人们可以自有赶庙会,等待下午5时吃“和家宴”了。“和家宴”是中渡镇的叫法,等同于“百家宴”。这是“五·廿八”最出彩的一出了!据悉,今年报名参加吃“和家宴”报名人数有2300多人。“和家宴”每年规模不等,最大规模的达到800桌。这么大的宴席,怎么安排厨房做菜,怎么做好后勤保障呢?中渡镇民俗协会会长梁茂芳说:“以各街道、村屯为单位,组成东街、西街、南街、北街,新街、九龙市场、山脚、中村、上菜园、下菜园、旧县等15个后勤组负责厨房事务。参加宴席的群众按居住属地安排就餐,嘉宾则分散到各个就餐点,参与当地群众的宴席联欢。”

  “和家宴”为流水席,从下午5时延续到晚上9时才结束。宴席喝的是古镇人的自酿米酒,吃的是中渡著名的八大特色家常菜——毫细松、杂碎、清水羊肉、肚肺汤、香叶包、莲藕红肉、酸甜肉圆、粉蒸肉等。参与宴席的,每人还可得到承办方赠送的用红袋子包好的二两“百家米”,把“百家米”带回家熬粥喝,寓意平安富足……

  每年的“五·廿八”城隍庙会,除了沿袭的规定活动,也会不少创新活动。比如今年在庙会期间去看戏,新增内容就不少,在中渡镇石祥屯“祥荷乡韵”千亩荷田舞台上,身着旗袍的女子翩翩起舞,在古镇、荷塘映衬下,她们或像美丽绽放的野蔷薇,或像空灵似水的荷花,平仄多姿,楚楚动人,让赏荷和体验民俗文化活动的游客们,领略到古镇人如景,景似人的独特魅力。此外,还有在香桥下看旗袍秀,听着“叮咚”响的水声和伴奏的琴声,让人心旷神怡。今年的“五·廿八”众多活动,都吸引游客眼球。

  今年“五·廿八”城隍庙会,游客还体验了舂擂盆、放花灯等活动,游客们都说过瘾,明年一定要再来!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