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最后一役——奇袭大藤峡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吴孝斌

发布时间:2019-05-16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其幼名云,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王阳明像

王阳明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之学,并独创“心学”一脉,使他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大圣人。同时他提出“知行合一”等心学思想影响了中国数百年,乃至远播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正是凭借着“知行合一”的强大理念,王阳明以一介书生之力,平定了盘踞江西数十年的巨寇,仅用了30多天的时间,就平定了宁王准备了数十年精心准备的叛乱。又在暮年之时,扫清了困扰明朝政府多年的广西之乱。他一生充满传奇,而广西大藤峡与八寨之地却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战之地。

藤峡奇险多兵战

大藤峡,地处广西武宣县至桂平市的黔江下游,是广西境内最大最长的峡谷,传说古时有大藤如斗,横跨江面,昼沉夜浮,供人攀附渡江,因而得名。后也称断藤峡、永通峡。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了大藤峡一带的地形,“盖有孤藤渡峡磵如徒杠也。南截浔水为府江,自藤峡至府江约三百余里,地惟藤峡最高。登藤峡巅,数目里皆历历目前,军旅之聚散往来,可顾盼尽也……峡北岩峒以百计,如仙人关、九层崖其极险阨者;峡以南有牛肠、大岵诸村,皆缘江立寨。藤峡、府江之间为力山,力山之险倍藤峡焉。又南则为府江,周遭盖六百里,其中多冥岩谷,县磴绝壁。入者手挽足移,十步九折,一失足则陨身数百仞下。”

《明史纪事本末》

大藤峡地区在古代是瑶民以社会以部落为主的聚居区,迫于生计,明代时期该区域的瑶民起义就不断发生。瑶民义军倚仗大藤峡的奇险长期控制着黔江航道,而且不时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打击地方官绅。其与“八 寨”(指的是位于忻城、上林、迁江三县交界地区思吉、周安、剥丁、古卯、罗墨、古钵、古蓬、都者等八个寨堡)的义军互相呼应,被明王朝视为心腹大患。

明代田汝成所著《炎徼纪闻》卷二“断滕峡”中记“断藤峡旧名大藤峡,云其江发源柳庆,东绕浔州,碕矗矶排,滩泷汹濞,两岸万山盘礴六百余里。西北联武宣县,迤逦而东。......大抵自藤峡径府江约三百余里,以力山为中界,诸贼往往相通,互为死党。力山之人善以毒药傅弩矢,中者立毙,故能东助府江,西援藤峡。藤峡之巅立而环眺,则远近数百里间若可举趾,故军旅所集,盱睫而知,急则狶窜林中不可疏捕。”

《炎徼纪闻》断滕峡之载

大藤峡地区的瑶民起义自明代洪武时期开始就不断发生。较重要的有:洪武十九年(1386)至二十八年,爆发的浔州罗禄山等瑶民起义;永乐三年(1405),浔、桂、柳三府瑶民起义和十三年胡通四、韦保遵领导的僮民起义;宣德四年(1429)至七年,罩公领导的起义;景泰二年(1451),侯遥二领导的瑶民起义;正统至成化问蓝受式、侯大苟领导瑶、壮人民起义等。其中以侯大苟起义规模最大,势力扩展到广东等省。

成化元年(1465),右佥都御史韩雍、都督同知赵辅等率军16万前往镇压,起义军近7000人被杀,侯大苟被俘牺牲。韩雍命人砍断大藤,改大藤峡为断藤峡,在其地置武靖州,加强控制。次年,侯大苟余部侯郑昂和胡公返又举义旗,坚持至成化八年。韩雍长期封锁、围困大藤峡,不准瑶民出入峡口,也不准船只通过峡江。韩雍当年平乱将大藤峡改名为“断藤峡”,并曾在今武宣县三里镇下江村委红石村沿江左岸勒石立碑为记。民国三年《武宣县志》有载:“韩雍碑,在北江洪(红)石左岸,明成化间韩雍奉命征大藤,事平后改名断藤峡,因勒石纪功,以昭天讨。”

韩雍碑拓片

到了明代正德年间,大藤峡地区义旗再举。正德三年(1508年),左都御史陈金率军续征大藤峡。为了打通峡江,陈金想到了一条与韩雍截然相反的策略。经双方几经商讨,订立“约法三章”。条约生效之后,官府和商贩的船只络绎经过大藤峡,如约缴纳食盐及瓦器等生活日用品。由此,黔江大藤峡船只往来正常,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忙景象。

正德十二年(1517),陈金在认为自己的采取措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于是向明帝朱厚照请功,并请求赐名“永通峡”,朱厚照欣然同意。于是陈金便命令手下张佑等人将“敕赐永通峡”五个大字分别刻在武宣及桂平沿江两崖的峭壁之上以昭其功。民国三年《武宣县志》有载:“永通峡碑,在古蹟滩右岸石壁,正德年间陈金奉命征断藤峡,事平后改为永通峡,勒石纪念,刻永通峡三字,各大方尺有余。”

武宣永通峡石刻

嘉靖年时,由于官方失约,过往船只不愿向瑶民缴纳食盐等物资,以胡缘二、黄公豹为首的民众被迫再次举起义旗,切断峡江航道。

阳明兵发大藤峡

嘉靖六年(1527),由于广西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朝廷于是下诏让王阳明以原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十二月,王阳明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王阳明平定盗贼和叛乱的奇功,十分害怕,二人就囚首自缚投降了王阳明。王阳明不费一兵一矢即平了思恩、田州之乱。

嘉靖七年(1528)二月,王阳明率湖广兵抵达南宁,建敷文书院兴学教化。

当大藤峡(时称断藤峡)瑶民义军听闻明军檄湖广土兵抵达广西之时,即心生警惕,并将家属牲畜等置入深山之中潜匿。后来又听闻卢苏、王受归降,王阳明进驻南宁,故以为王阳明以散遣诸兵布阵,于是防备逐渐松懈了下来。

大藤峡卫星图

王阳明进入广西之后,就有地方乡绅请求他平定大藤峡及八寨之乱。其实王阳明很早即已关注大藤峡诸地,到达南宁后,他便暗传边城前往大藤峡及八寨进行侦查,边城装做叫花子一路行乞,将八寨、大藤峡及仙台、花相诸洞义军的底细一一探清。得到了边城所刺探得的详细情况,王阳明于是与众人商议,并命湖广土兵袭剿大藤峡义军。而此时卢苏、王受因刚归降,也愿意立功自赎。

王阳明于是选精壮人马,分永顺兵进剿牛肠等寨,保靖兵进剿六寺等寨,约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达地点。乘夜突然发动军事进攻,于嘉靖七年四月三日偷袭大藤峡,四月二十二日偷袭八寨。

于是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马抵达预定地点,与明军一同突进,四面夹击。身心懈怠的瑶民义军突然遭到官军四方围攻,仓皇应战,一溃千里。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据险结寨。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随后连连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大藤峡。随后王守仁密檄诸将移兵剿仙台,分永顺兵、保靖兵各自进剿,约定在五月十三日抵达巢穴。义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围困的大军打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至此,大藤峡义军几乎全尽。

民国三十二年《武宣县志》之载

武宣境内至至今尚存当年王阳明征战大藤峡的古迹,民国三十二年《武宣县志》第六编载:“北河区勒马埠有垒营二,宽长三十余丈,烟墩三个,相传系明王守仁征大藤峡所建。”

心有感慨成千古

王阳明以奇兵偷袭大藤峡及八寨大获全胜后,他继续施行剿抚并举、恩威并施的策略,并发布《告谕村寨》令:

近年牛肠等寨,积年稔恶,是以举兵征剿。尔等良善村寨,我官府自加抚恤,决无侵扰,各宜益坚为善之心,共享太平之乐。其间平日纵有罪犯,从今但能中心改过,官府决不追论旧恶,毋自疑沮,或为彼所煽惑,自取灭亡,后悔无及。就使已剿余党,果能悔罪自新,官府亦待以良善,一体抚恤。若是长恶不悛,一剿、十剿至于百剿,必加殄灭,断不虚言。尔等各寨,为善为恶,日后自见,各宜知悉。

王阳明当时心有感慨而写下了《破断藤峡》、《平八寨》二诗,民国三年(1914)《武宣县志》中将其收载,诗为:

破断藤峡

才看干羽格苗夷,忽见风雷起战旗;

六月徂征非得已,一方流毒已多时。

迁宾玉石分须早,柳庆云霓怨莫迟;

嗟尔有司征往好,好将恩信抚遗黎。

平八寨

已说韩公破此峡,貔貅十万骑连山;

而今止用三千卒,遂尔收功一个月。

凯是人谋能妙称,偶邀天助及师还;

穷搜极讨非长策,须有恩成化梗顽。

民国三年《武宣县志》王阳明诗之载

攻下大藤峡及八寨之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途中行船经过广西横县的乌蛮滩,他遂上岸前去拜谒伏波庙。此时他记起十五岁时曾梦谒此庙,当时还写下梦中绝句一首,而今却在暮年之时应验了少年之梦,心有所感,即题《谒伏波庙》诗两首:

(一)

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

徂征敢倚风云阵,所过须同时雨师。

尚喜远人知向望,却惭无术救疮痍。

从来胜算归廊庙,耻说兵戈定四夷。

(二)

楼船金鼓宿乌蛮,鱼丽群舟夜上滩。

月绕旌旗千嶂静,风传铃木九溪寒。

荒夷未必先声服,神武由来不杀难。

想见虞廷新气象,两阶干羽五云端。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民国三年《武宣县志》祀庙之载

为纪念王阳明征战大藤峡之功,武宣地方民众在大藤山山麓立庙用以供奉祭祀王阳明,民国三年(1914)《武宣县志》有载:“大藤山发脉由东乡里村背而来,延蔓五十余里,高六十余丈,明王守仁征平大藤峡,民载其德,因立庙此山麓以奉祀之。”

此正是:黔江之水滔滔流,逝去千年乐与愁;是非功过后人评,阳明千古藤峡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