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族报
发布时间:2023-06-30
编者按:由自治区民宗委主办,广西民族报社、广西民族出版社、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承办的“岜莱诗会”2022年度诗人评选结果已揭晓,恭喜黄芳、陈亚北(笔名雅北)、黄干(笔名牛依河)三位诗人荣获2022年度诗人,丘文桥荣获2022年度评论家。本期展示这三位年度诗人的部分作品,并由年度评论家进行点评——
【作者简介】 黄芳,女,壮族,生于广西贵港,现居桂林。中国作协会员。诗歌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十月》《花城》《草堂》等刊物。出版诗集《风一直在吹》《仿佛疼痛》《听她说》《落下来》等。2010年参加中国作协诗刊社第26届“青春诗会”。2022年入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
镜 子(组诗)
◎黄 芳
镜子
在十月
在山毛榉随风摇晃的夜晚
我想起你
想起那个夜晚
人们疲惫地走下渡轮,离开陌生岛屿
凉风阵阵,众声喧哗
只有我为一枚硕大的月亮哭泣,只有你
听见了我的哭泣
无数个十月
随着火车咔嗒咔嗒地到来又远去
在小镇站台,只有你
手拿橘子
只有你挥着双手像稻草人被风吹动
有时,生活一地鸡毛
甚至命运的缝隙里也罩满蛛网
只有你,与我相遇于梦想的微光中
惊讶,犹疑
像一个盲人,突然看见
镜子里的自己
喑哑
他们面对面坐着
黑夜漫长
风吹来,他们举起手中的酒
喝一口
雨落下,他们又喝一口
偶尔她只言,他片语
说人世长,雨夜冷
酒杯空了又满,像一种安慰
却不可安慰
终于,她哭了
“我没有父亲了。”
“我也没有父亲了。”
瞬间雷声轰隆,万物喑哑
闪电划开夜空时
世界惨白
世界惨白像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自画像
从十二岁开始
你带着她离开故土温室
成为住宿生
漫长的住宿生
信笺是迷海里的唯一灯盏
你带着她
站在岔路口等待邮差像等待
绿色的灵魂
绿色的灵魂是一件衣裳
你让她穿着
命运之炉熬着疾苦也熬良药
她曾给软骨头加上钢钉,也曾对硬骨头
垂下头颅
她垂下你的头颅
向十二岁以来的时光深深致意
不打搅长满青苔的隐秘角落,也不抖落
玻璃上的斑驳光影
是时候转身往回走了
你要带着她
带着这张塞满记忆的旧邮票
黄昏里
然后,他们在黄昏里挥手
道别
捧西瓜的人,拉下长影子
提枇杷的人,踩着碎步忽左忽右
在第一个岔路口
她对着木叶中的路灯说:嗨。
到第二个岔路口
夜色沉下来
她看到一个老人从树下走过
他笔直的身子像父亲
抽烟的样子,也像
她看着那个影子慢慢地晃过去
慢慢地从树下消失
点评:作为诗人,黄芳无疑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写作者,对文本、语言、技巧不必做过多的解读,阅读她的这几首诗歌,让文字自然地落位、原汁原味地去与作者共情即可,她具备撮取情感亮点的丰富经验,在对于细小的“语象”把握上,并非被动依赖于细节本身,而是有运用简单表象反衬情感升华的精密度,并留有足够超验性引申的空间。以组诗《镜子》为例,“我”对于友情、亲情的看法和感悟上,主旨趋于悲伤,但又在语言上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来表达,甚至在意蕴死亡的话题下,都给读者留下不少的启迪。又如《镜子》,这样的意象无数次地出现在作家的创作中,诗人黄芳写来并没有诗歌语言本身的内在震悚,但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人性的光亮,诗内有大局又非单纯的避世,在诗人眼里“只有你,与我相遇于梦想的微光中/惊讶,犹疑/像一个盲人,突然看见/镜子里的自己”,面对“有时的一地鸡毛”,体现在“无数个十月”里微末之中的“私人化叙述”,诗歌的载力却更加深长;在《喑哑》里,黄芳写出了“世界惨白像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的悲情,对于生存及亲情的描摹有更纯粹的表达;把一首诗写得有生命的活力,才具有真正的难度,《自画像》不是唯美的唱和,诗人出离自我抚慰,带给“你”更多的深思;《黄昏里》乍一看就是一幅简单的写生,作者不在意语言的感染力,也放弃优雅和激情,细细品味,就是可以让读者有代入感,同时感受粗拙的力量,来自于“她”臆想的父亲的样子。
(丘文桥)
【作者简介】 牛依河,本名黄干,1980年生于广西大化,壮族。广西作协理事,广西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一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广西作协“文学桂军”新锐作家。迄今已在《民族文学》《作品》《诗刊》《星星》《诗潮》《诗歌月刊》等刊物发表作品,有诗入选多种诗歌选本。
重叠的事物(组诗)
◎牛依河
卖菜
在路边,一个母亲
抱着沉睡的孩子,卖菜
卷心大白菜堆在地摊上
像等人认领的孩子
一个人弯腰,选了选
发现不是自己的孩子
转身走了
一个开三轮车的人,停下来
不分美丑,捡了一麻袋
全都装车拉走
那个母亲卖完菜,起身时
怀里的孩子从包被里露出小手
嫩嫩的,像刚发芽的植物伸出触须
小心翼翼试探着
它初来乍到的尘世
重叠的事物
一块石头与我重叠
有来自大山的静默
一条河与我重叠
是我身上的动脉
一株野草、一串稻穗、一个苞谷、一枚果实
是我画在大地上的颜色
一座悬崖与我重叠,有陡峭的灵魂
一座湖与我重叠,是眼中的冷暖与深浅
我的心长成了刀形
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
钝了磨,磨了又钝,不断割舍
情愿的和不情愿的
而我保留了
一只羊的模样,父和母的轮廓,悲悯的叫声
我的良善源自他们
一路前行,更多的事物将与我重叠
或告别
在江边
一条河借一丝夜色中渐隐的微茫,
向昨日道别。
每天如此。不止息地流逝,
仿佛是它的必修课,
看似永恒的,
不可或缺的存在。
它让我莫名感到安心。即便是,
从它柔软的身上,
我捞不到任何可抵付灵魂的什物。
这瞬间从我指缝逃脱的水,仅存的
一点潮湿的证据,被夜风
随手抹去。
因为遥远,许多事物看起来空无
远远望去,以为只有流水的江面
其实,还有一个起伏的游泳者
邕江边上密密麻麻的鬼针草,开着白色的小花
只有靠近它们,才看得清
它们在微风中向我点头
远处的跨江大桥上,那个人一动不动
可能在看我,也可能不是
我是被细浪摩擦的石头
也不一定
也可能是不被看见的
溅起又落下的一颗水珠,变换着形态
在流逝里拥挤
点评:牛依河的诗歌更注重时间意识,时光的流逝带来的严肃思考,“转身走了”“告别”“随手抹去”“在流逝里拥挤”,都响应了“年龄增长”的人生经验,激情的音调渐次减弱,感性准确表达的是空间移动与时间流逝中的自我更新,《重叠的事物》从切身经验入手,挖掘感受力,写出了生命与存在的忧伤,俯览生活又置身于理解生命的内涵;牛依河在《因为遥远,许多事物看起来空无》里试图解读“个体化感知力”的哲学思考,碎片化的意象构建却复现了人生的常态,物理空间与内心思绪相互映照,从而沉淀出诗人敏于感触的诗学特征。而同样在《卖菜》和《在江边》里,个体的孤独感与漂泊感油然而生,白描式的书写往往会成为表达的另一半,这应该是牛依河传递给读者的初衷。
(丘文桥)
【作者简介】 雅北,本名陈亚北,女,生于广西柳州。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柳州市作家协会理事、柳州市第七届签约作家。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草堂》等期刊;诗歌《湘江,湘江》获自治区2022年度“喜迎二十大,书写新时代”主题重点文学作品扶持项目; 2022年9月获“第三届黄姚诗会”主题诗歌征文比赛二等奖等。
慢城,慢生活(组诗)
◎雅 北
四 月
我绕过它,在树篱笆后的紫荆花丛
清气落在细小的枝叶上
一颗紧缩的果球快速滚动起来
这是四月,红色羊蹄甲和阔叶草
在我注意之前就已被仔细观察过
光踏向湿漉漉的途中
易受惊吓的小动物体内清澈
此时,还不算晚吧
在雨前面我听见了父亲的声音
有时,我从一些斜移的枝条掠过
长时间在充沛的阳光下漫步
我的周围是一些闪亮的花朵
仿佛我第一次见到它们
略带忧伤的甜蜜应允不安的童年
我这么缓慢地将日子过长
在父亲的单车上。一种多年后的
草本植物,正把光遗留在紫荆花的园林
一次唤醒
我记得那些枝桠的纤毫
光似乎永不抵达
草叶的底部,被翻出的嫩白的根系
带有别的遗忘
你意识到我正在怀念
时钟黝黑的座子上
一个填满的世纪里,一片周而复始的往返
有时,你听见林间空地
松鸡呼唤同伴的婉鸣音,一些石子被踩上的声响
这使得一间屋子
并不能存下的静寂
落满松子的小径,有人踏着过去
来自四面的光
在她身体里长时间保留的“一次唤醒”
慢城,慢生活
在这里,风的源头是水
古代的山国,人们一大早起来
洗衣,淘米,打糍粑,沿街叫卖的声音伴着清光
走路施施然的女子,从蓄满青苔的墙上
缓慢敲开了鸡蛋
当人们开始讨论天气,一只意外闯入的鸟
在蔚蓝的上空,它重复着过往
静止是种生活。一树树花海里
整个村庄都会安静下来
在一艘不动的船上,房屋轮转而过
仿佛它们曾在雾里,缓慢着
被一盏盏红灯笼,盘旋树冠
恍若半城的烟火,于今全部停歇
有河流,轻薄了时光
村边的稻谷,眼看就要熟了
潮湿的石板路,每一次的雨点
都认为是新的转机
满面红光的老人,并排坐在村口的古榕树下
古朴安静的街道,闪烁默想的光
我用了一生的时间来逃离
日益繁复的尘世
在慢城,人们用茅草搭成屋房
一些人会不带行李来
四面囿居我们的山野,刚好可以摆下一只躺椅
向晚的时候,嘴喙微红的鸟儿
正在把过去的水软化
点评:《一次唤醒》中诗人雅北试图通过多个渠道,甚至“我”“你”“她”的三个视角捕捉不确定因素来通晓世界的真相,把日常情境写得不可重复,容留自反性和意料之外的关联,由“一次唤醒”而展现;当收紧语言的翅膀反而积蓄更大的力量,《四月》里,作者饱含真情的写作就有更多的语言的震醒;“在慢城,人们用茅草搭成屋房”“正在把过去的水软化”,对诗歌而言只有思考的深刻是不够的,生命的深度才是一首好诗的开始。
(丘文桥)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