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五十载——

三江农民画首位导师讲述“一支画笔里的民族交融史”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作者:本报记者 韦颖琛

发布时间:2025-04-17

画家刘克青不画农民画,但一说到三江农民画,人们常常会提起他的名字,有人说,“没有刘克青,就没有现在的三江农民画”,但刘克青却说:“我只是比别人坚持多一点。”

从1973年第一次辅导学员画画至今,50多年过去,刘克青经历了从基层文化馆美术专干,到市县文化部门领导干部,再到退休的人生历程。他去过不同的岗位,曾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但他关注的目光从未离开过三江农民画。

但凡是和三江农民画相关的活动,比如画展、培训班等,他都想办法参加。尽管今年已81岁高龄,但不管是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某乡镇办的培训班,还是在南宁举办的画展,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彩笔传情 乡韵共融”三江侗族农民画与金山农民画联展展出的三江农民画。韦颖琛 摄

4月11日,“彩笔传情 乡韵共融”三江侗族农民画与金山农民画联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刘克青专程从柳州来到南宁,参加展览开幕式。开幕式后,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讲述三江农民画的发展历程,以及三江农民画与金山农民画之间跨越山海的情缘。

2025年4月11日,“彩笔传情 乡韵共融”三江侗族农民画与金山农民画联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幕,刘克青(左)应邀参加开幕式。韦颖琛 摄

刘老亲身经历的三江农民画故事,折射出三江乃至广西的发展巨变,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以下是他的口述:

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

20世纪90年代初,在广西文化厅的支持下,杨培述等几位三江农民画画家到上海学习交流。我当时任三江文化局副局长,主持全面工作,参与了去上海之行的筹备工作,后来我调到柳州工作,就没有和他们一起去上海,但是他们回来后和我说了情况,所以我对相关情况比较了解。

1994年,广西三江侗乡农民风情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图为参展作者与工作人员合影。刘克青供图

1994年,广西三江侗乡农民风情画展在上海金山农民画展馆举行。图为参展作者与工作人员合影。刘克青供图

他们先是在上海美术馆展了一次画,后来又到上海市金山区,在金山农民画院做了展出,并且向金山农民画的老师们学习,大概去了1个月,在技术、手法上学到蛮多。

我们最初拿白报纸、图画纸来画,用这种纸画不用装裱,用宣纸来画效果更好,但需要装裱,我们不太会装裱,装裱过程中容易把画弄皱。在金山农民画院,吴彤章等老师都很热情,手把手地教。

一方面是传授经验。金山的老师把画画、装裱等整个流程都示范了一遍,包括浆糊怎么配制、怎么刷等细节,还介绍了一种产自四川夹江的宣纸,既便宜又好用。另一方面是看。学习研究金山农民画在色调、颜色等方面的处理方法。

后来我们也想邀请金山农民画等几个比较著名的农民画到广西来办展、交流,因为缺乏经费,一直没能办成。30多年过去了,今年1月到3月,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和广西民族博物馆在金山区博物馆举办第一次农民画联展,现在又回到南宁办展,展览有现代感,我觉得非常好,推动三江农民画更上一层楼,也让领导看到三江农民画走出去,和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性。

这对三江农民画所有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这些年三江的领导对农民画很重视,给予了一定的扶持经费,三江计划在今年推动农民画走出去,甚至可能走出国门,到国外办展、交流。

学画农民画的“风”吹到了三江

1973年,全国掀起学习户县农民画的热潮。当时全中国每个县的文化馆都要办农民画学习班,是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的。我当时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的美术专干。

1975年,刘克青在三江林溪公社冠洞大队组织成立全县第一个农村侗族农民画组。图为该小组成员在创作。刘克青供图

我本身不画农民画,我画国画、宣传画、版画,什么都会一点。1973年,在县城办了第一届农民美术辅导学习班,县里的11个人民公社,每个公社送两三个喜欢画画的学员来学习。学员大多是农民,在美术方面都是零基础的,我们就从头开始教他们画。

后来我们又到公社去办,1975年到1978年,我先后到林溪公社(现林溪镇)、独峒公社(现独峒镇)等8个公社,组织成立了15个农民画组。

独峒非常有特色,那里是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地,居住着苗、瑶、侗等各民族,人们的服装多姿多彩,单是侗族的服装就有几种,除了三江本地的侗族,贵州的侗族、湖南的侗族都到那赶场(即赶圩)。那里有几个喜欢画画的,比如杨共国,我就直接到他们家去,拿纸、笔、颜料去请他们学画画,还要写证明给他们回生产队记工分,我把他们创作的作品送到柳州地区、南宁参加评选,有不少作品获得展出,还拿奖了。

1983年4月,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农村群众美术座谈会,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派一个领导和一个辅导员去参加,我们广西派去参会的辅导员就是我。会议期间我学习了户县、金山等地农民画辅导老师的经验,尤其是西藏的农民画,富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别人坚持多一点

从北京回来后,5月份我们就办了全县的创作学习班,10多名学员半个月创作了15幅农民画,全部参加了“广西首届农民画作品展”,其中有9幅作品获奖,是广西获奖数量最多的县,一、二、三等奖都有作品获得,引起了很大轰动。

作品获得一等奖,作者能拿到自治区奖励的35元奖金,放在现在相当于3500元,除此之外,柳州地区、县里还会再发奖金。这收入在当时很可观,大家高兴得不得了。有搞头了嘛,氛围就来了,来报名学画画的人就变多了。

三江农民画画家杨共国在作画。刘克青早期曾到他的家里辅导他画画。黄瞻 摄

我直接辅导过的学员大概有几百个,其中包括三江第一代农民画画家杨培述,20世纪70年代她就画出名堂来了。1978年,她的作品《夸队长》被《人民画报》作为封底刊登出版,三江农民画由此被美术界看见。1994年前后,外事部门通过广西文化厅订购了约2000幅三江农民画,由中国驻各国的大使带到国外,作为国礼送各国收藏。

三江农民画画家杨庆宜在介绍自己画的画。褚楚 摄

辅导农民画是我们按各级文化部门要求去做的,不过我就坚持多一点。从1973年到今天,凡是三江农民画的活动,我都会去参加或者关注。去年他们在三江高基瑶族乡弓江村办瑶族农民画培训班,我也去了,不过辅导员主要是年轻一代的农民画家,我去主要是鼓励鼓励他们。

“谁都能画农民画”

画农民画的不只是农民,只要想画、喜欢,什么人都可以来学,有教无类。我辅导过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农民,也有工人、插队学生、基层干部。不同民族的学员一起学,有侗族、苗族、瑶族、壮族的,汉族的也有蛮多。

早期我们在独峒办班,有一次正好放暑假,我去独峒小学借了一间教室作为培训场地。那个学校有一位叫杨丹的体育老师,他很有兴趣,就参加培训班,画得很认真、很积极。后来,他见农民画蛮好,蛮受欢迎,就在独峒小学推广,用我教的方法,让小学生来画农民画。

彭永培作品《抢腩协》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后来他培养出不少农民画画师,包括他的亲弟弟杨清利,还有一些就读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他们都是从小学就开始画农民画。因为在学校推广农民画取得突出成绩,他在广西出了名,后来还因此被评为“特级教师”。

现在三江农民画变化很大了。最大的变化是,以前我要买颜料、纸笔,拿去给那些喜欢画画的人,去发现他们,叫他们来学画,还要给他们记工分,因为画画会耽搁生产队劳动,所以要给他们开证明,画画和出工一样,都是完成任务,是的;现在他们画画,不是为了出工,是自己要画了,自己通过画画来挣钱,它的意义不太一样。

杨共国作品《讲款》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现在美术专业的人也可以画农民画,不过我们所扶持的作者大部分还是农民。现在农民的文化水平都提高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学校就画过农民画。有的作者都画了二三十年了,他们出去看多了,交流多了,展览多了,构思、构图、用色、用笔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目前在三江,长期从事农民画创作的作者有1000多人,有老、中、青、少等不同年龄的传承人,农民画也进课堂了,小学、中学都开设有相关课程。

杨基艳作品《捶布声声》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三江农民画小档案

农民画是中国民间美术的杰出代表。三江农民画起源于唐代“侗彩绘”,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画风纯朴,色彩鲜艳,表现手法极具张力,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2012年,三江农民画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