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石榴红 共筑同心梦——广西谱写新时代边疆治理壮美篇章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作者:记者 黄誉琦

发布时间:2025-04-16

近日,自治区民宗委联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统战部、网信办开展“讲好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故事”主题宣传活动,近20名媒体记者深入防城港、百色、崇左等市,走进社区、民族村寨、旅游景区、互市贸易点、国防民兵哨所等,探访广西以“籽籽同心”浇灌出血脉相融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上下一心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生动故事。

“红色基因”凝聚同心圆

东兴市东兴镇公园社区位于中越边境东兴口岸的国门景区核心区,与越南芒街隔北仑河相望。社区充分发挥口岸、国门、边境的独特优势,沿着“百里边关红”路线,深度融合红色文化、侨批文化、边疆文化等,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群众在公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理业务

公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揭毓义介绍说:“社区以‘中越友谊、守护和睦’为工作核心,将‘东兴支部’纪念碑、国门大讲堂和侨批馆作为重要宣传教育阵地。社区成立六支不同职能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宣传。”

公园社区居民纷纷表示,在社区生活中,红色文化就像一条纽带,把各族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家通过了解共同的历史,增进彼此的感情,促进民族团结。现在社区里各族人民和谐相处,互帮互助,亲如一家。

侨批馆离公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远,走进侨批馆,侨批文化图片资料、东兴汇路的历史轨迹、华侨侨眷生命线等照片,侨批原件、送批用具等文物承载着海外华侨华人的创业史、奋斗史、苦难史和爱国史。

林惠江讲述侨批故事

东兴侨批汇路文化研究协会会长林惠江说:“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主要通过民间渠道寄家书和汇款回国的凭证。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东南亚多国沦陷,海上侨批之路被切断,‘东兴汇路’被迫开通,在此期间运送了大量的抗战物资,是我们抗战物资的亟需运输带,为游子和家乡架起了一条“生命线”,这条线的开通为无数家庭的团圆与支持点燃了希望。”

侨批馆

如今的东兴侨批馆,已成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诚信文化教育基地,是年轻一代学习爱国精神的重要课堂。

位于崇左市凭祥市的友谊关,是座屹立于中越边境的千年雄关,见证了东汉班夫人的壮举、清末冯子材的抗法大捷、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斗争、广西全境解放等多个重大历史事件,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

友谊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黄小芬表示:“友谊关见证了我们抗击外敌到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在战争过程中,各民族团结奋斗、浴血奋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树立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现如今,友谊关不仅是军事防御的要塞,更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追求独立解放的精神象征。它不仅承担经贸往来职能,更成为跨文化交流互鉴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

在这片连接中外的广西边疆热土上,红色血脉在这里赓续,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传承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在这里高质量推进。每一个故事都讲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和现实,共同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长城。

文旅融合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花山岩画

宁明花山岩画景区位于崇左市宁明县,该文化景观于2016年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花山岩画被评定为5A国家级旅游景区。

宁明县文物所所长周秀珍是这样讲解花山岩画的:“花山岩画记录了战国至东汉时期壮族先民骆越人的生产生活场景,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所画内容主要是骆越人的大型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等。”

城中镇耀达村与花山岩画隔江相望,城中镇党委统战委员、副镇长说:“花山岩画成功申遗后,我们借助这一文化遗产,打造‘花山’蔗糖品牌,有效促进传统蔗糖业转型升级,依托旅游资源的优势,引导村民将闲置房屋改为特色民宿,开辟了增收致富新渠道。”

近年来,随着花山岩画景区文旅产业发展,耀达村的村容村貌和交通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景区游客量与日俱增,耀达红糖销量逐年上升,村民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甜蜜。

游客在德天跨国瀑布景区合影

德天跨国瀑布同是5A国家级旅游景区,瀑布横跨中越两国,是中越边境线上的独特景观,游客在此可以感受两国不同的风土人情,体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德天村是德天瀑布所在地,德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麻成武告诉记者:“目前德天村有102户家庭直接参与旅游业,主要从事民宿、餐饮、竹排经营等,直接带动村里300位边民就业,平均每户年增收5.8万元。”

德天村村民吕大明说:“自从德天瀑布景区发展后,我们村的人居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基础设施得到了更大的改善。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来越好。”

近年来,该村以5A级景区为平台,着力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让旅游景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有效载体,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幸福家园。

旧州古镇里绣球琳琅满目

走进靖西市旧州古镇,老式的砖瓦房,斑驳的红木门,沧桑的青石板路,透露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从街头到街尾,各式各样的绣球琳琅满目,在旧州古镇,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绣球的高手,这里年产绣球多达50万个,约占全国市场份额70%。

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总工艺师王秀芬说:“我们公司与绣娘们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因为部分绣娘需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所以制作绣球能够给她们带来一定的收入,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

王秀芬展示精美绣球

绣球产业带动周边20多个村屯、700多位绣娘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绣娘们也成为了传承这一中华文化符号的主力。如今,精美的绣球成为靖西的一张靓丽名片,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更是靖西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幸福生活的有力象征。

从宁明花山岩画的千年骆越文明,到德天跨国瀑布的边关风情,再到靖西旧州古镇的绣球文化,广西边疆民族地区正以文旅融合为纽带,串起民族团结的璀璨明珠。

德治润心共建和美家园

靖西市地州镇坡豆街曾获自治区级文明乡村称号,近年来,坡豆街充分发挥德治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德治模式,为推进乡村治理注入道德力量。

坡豆街支部书记阮玲江告诉记者:“坡豆村推行村民“积分制”管理模式,将积分奖励与乡村德治相结合,以34项村民文明实践积分量化内容。村民通过辛勤劳作、文明实践等实际行动‘以德换得’。获得积分可以到爱心超市兑换商品。”

村民黄秋井说:“我现在积分有三十多分,在村里都算少的咧。大家都很积极,所以村里氛围很好、很团结,有事一起商量,商量好了就一起干。”

除此之外,坡豆街还通过“家训上墙”、道德评议、德训课堂等形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在德治的作用下,坡豆街村庄保持干净整洁、邻里和睦相处,矛盾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

坡豆街村民开展清明节活动

这样的德治模式在那坡县坡荷乡弄耀村也有,乡村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弄耀村曾获评百色市乡村治理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称号。

弄耀村第一书记杨鸿远说:“我们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文明评比’、文明实践活动等形式推进文明乡风建设。有效破解了红白事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截至2025年3月,全村红白事支出同比下降30%,累计减少铺张浪费资金约20万元,群众满意度达97%。 ”

“移风易俗好啊,红白喜事规模小了,随礼也少了,大家都轻松很多。村里开展的各项活动让大家更加明事理,更自觉守规矩,村里的环境、氛围越来越好,家乡变漂亮了,大家也更热爱家乡了。”村民王子学说道。

当前,弄耀村环境优美,道路干净整洁,文化氛围浓厚,家风家训优良,红白喜事简朴有序,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

积分管理、道德传承、村规重塑等机制,将道德准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实践,实现乡村文明和治理效能同步提升,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催生了邻里和睦、民族共融的和谐图景。

军民携手共筑固边阵地

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位于那坡县平孟镇弄汤村中里屯南侧,海拔756米。哨所巡逻线8公里长,有11块界碑。山路崎岖,山崖陡峭,林间更有蜈蚣、蚂蝗、毒蛇不时侵袭。即便如此,哨所民兵们仍以脚步丈量祖国边境线,以身筑起守边戍边长城。

凌尚前哨长给界碑描红

“守边就是守家。我在这里守了44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我对哨所有感情,戍边是我的光荣使命,我想一直守下去。”凌尚前哨长坚定说道。

为了改善执勤和生活条件,44年来,凌尚前以哨所为家,带领哨员开荒种地,挖掘鱼塘,以劳养武,修筑巡逻路、修建营房,战备设施逐年改善,使哨所始终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国门,成为让祖国和人民放心的战斗堡垒。

平孟镇平孟村支部书记梁飞行说:“平孟村与天池哨所建立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建设了‘尚前先锋哨’‘尚前先锋岗’,吸纳村屯干部、护边员、哨兵等力量加入,强化边境管控,形成‘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防控网络,合力强边稳边固边。”

在广西边境线的另一端的东兴市竹山村,与越南芒街仅一江之隔,守边同样是每家每户的大事。

竹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黄粹松介绍说:“我们以党总支为核心,将党员编入护村队、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治理格局。例如,护村队由党员和村民组成,每月开展边境巡逻、消防检查,近三年走私偷渡案件零发生。”

“我家就在大清国一号界碑对面,直线距离不到1000米。我是护边队的一员,我每周参加巡逻,沿着海岸线查走私、护界碑。守边是大事,全村人都有份——小学生在界碑前当讲解员,蚝农出海时留意异常,连民宿老板都成了‘信息员’。”村民凌羽说道。

这种跨越山海的坚守与团结,既是对“寸土不让、寸土必守”的庄严承诺,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的生动实践。

红色基因在界碑旁流淌,文旅活力在山水中绽放,乡村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军民同心在边境线上铸就钢铁长城,一幅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壮美图景跃然眼前。广西以生动实践回答了“边疆何以为安”的时代之问,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立起了一座新时代的精神丰碑。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