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同住两家人,一校情牵两省区——小山村奏响民族团结进步曲

来源:广西三月三杂志社

作者:记者 韦颖琛

发布时间:2024-11-29

  翠竹掩映,树木葱茏,楼房高低错落,水泥村道通往各户,村口榕树下几位老人拉着家常……来宾市象州县中平镇上坪村有着和广西其他小山村相似的样子,但当人们走近它、听听它过往的故事,大多会惊奇于它的特别——一座房屋,非亲非故的两家人同住多年;一所学校,由 1700 公里外的企业捐资建设。在这里,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就像村道边的竹子、土地里的玉米一样自然生长,荫庇滋养一代代上坪人。

两县两族两户共一家(韦颖琛 摄)

  一间屋,住着两家人

  要论上坪村最有“看头”的房子,就不得不提村民文小兰家的祖屋。不是因为这屋子历史有多悠久,它的“房龄”也就 30 多年,也不是因为它修建得多精美,它就是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常见的泥瓦房,而是因为这里曾住着来自不同地方的两家人。每每有人到这座老屋参观,听到不同民族的两家人分属两县、却同住一屋的故事,总会啧啧称奇。

  对别人来说是奇事,但对文小兰和她的家人来说却是日常。文小兰记得,大概在 1985 年,自家和“叔公”文金元家一起建了 3 座泥瓦房,两家人各住一半。一座面阔三开间、进深二间的屋子为两家所共有。房子建好后,从同一个大门进出,在一个厅堂里拉家常,遇到困难互相帮衬,这就是两家9口人的日常。

  文小兰曾好奇地问爷爷文毅恒,为什么别人家都是独门独户,自己家却和别人共住一屋?爷爷是这么说的:“以前穷,老房子不够住,我们没有树作横梁,他们又蛮好讲的,他们出木材,我们出人工,土地大家共有,房子建起来,一家一半。”

  建房子时文小兰刚上小学,当时的很多事都记不清了,但她记得,房子是亲戚还有村里的叔叔、伯伯们一起帮建的,爷爷和“叔公”关系很好,两家人没闹过不愉快,过年过节还经常一起在厅堂祭拜祖先。

  文小兰把文金元夫妇唤作“叔公”“叔婆”,实际上两家人并无血缘关系。文金元一家原住金秀瑶族自治县大樟乡双化村委黄茆屯,那是大瑶山上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文金元便到山下租田种,所租田地就在上坪村附近。打理田地的过程中,文金元结识了上坪村村民文毅恒,两人成为兄弟般的朋友。

  文达周曾和父亲文金元、母亲、姐姐在上坪村住过一段时间,这座老屋记录了他人生的一些重要时刻,比如结婚生子。1992 年,他和妻子即将迎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一天,妻子出现临产征兆,文达周便开手扶拖拉机送妻子去中平镇卫生院,车刚开出村没多久,孩子就来到人世,考虑到路途遥远颠簸,他们便返回上坪家中。那时文达周的母亲已经去世,帮忙照顾妻儿的是比他们早一年从黄茆屯搬到上坪村的叔叔婶婶一家。“那个村的人很好。”提起在上坪村的生活,文达周的妻子吕茂芳说,“以前干农活要是忙不过来,村民间都会互相帮忙。”

在上坪村同心亭内举办两县两乡共话乡村振兴协商座谈会(象州县中平镇上坪村 供图)

  一个村,连着两县心

  1995年前后,黄茆屯修通了新公路,为了方便管护山上的林地和田地,文金元一家搬回了黄茆屯,文小兰和弟弟也先后到外地读书、工作,曾经住着两家人的老屋热闹不再,但它承载着两家人关于家的记忆,也见证了上坪村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日常。

  上坪村地处大瑶山西麓,是一个壮、汉、瑶、苗、侗等多民族杂居的自然村。村子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象州县与金秀瑶族自治县交界地区,在行政区域上也分别由两县管辖。两县以巷道排水阳沟为界,北面属于金秀,南面属于象州。

  两县的分界线正好经过文小兰家的那座老屋,于是出现了一座屋子挂着两个县门牌的奇特现象——象州县中平镇上坪村 44 号,金秀瑶族自治县大樟乡双化村上坪屯11号。

  这个奇特现象的形成与上坪村村民迁徙的历史有关。中平镇大架村村委副主任黄冬玲介绍说,上坪村现有象州籍 139 户 470 人,金秀籍 31 户 120 人。村里的汉族和壮族群众主要是从今贵港市平南县迁来,至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瑶族群众在 1949年前后从金秀大瑶山上的几个村寨迁来;苗族、侗族群众则是近一二十年嫁到村里的媳妇们。

  一直以来,两县村民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渠水,同栽一山果,相处融洽,不分你我。88 岁的村民张日贵还记得,1988 年前后,几户瑶族村民从大瑶山迁来,他们之前在山上主要种姜、种树,对水稻种植不太熟悉,“我们就教他们抛秧,平时也会交流种植技术”。80 岁的村民文达来帮过好几户村民建房,文毅恒和文金元家的房子就是他和其他几个村民帮建的,“那时都是你帮我,我帮你,不讲钱的”。

  村里要是哪家有红白喜事,村民们都会主动去帮忙或随份子。文小兰至今记得,2022 年 1 月 30日(农历腊月廿八),第二天就是除夕,前一天刚从村里回到柳州的她一早接到电话,得知父亲突发急症去世,“感觉天都要塌了,一下慌了神,不知道怎么办”。她开车赶回村里,没想到一回到家,就看到家里全是人,族里的兄弟姐妹、叔叔婶婶、伯伯伯娘来了,村里象州、金秀籍的村民也来了,大家商量着怎么把父亲的后事办好。“我真的太感谢他们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文小兰难掩激动。

  上坪村的每一点进步都凝结着村民们的汗水。1990 年,上坪村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991 年,上坪村至大架村委的新路修通,解决了上坪村群众的“行路难”问题;1998 年,上坪村人畜蓄水池工程竣工,村民从此用上了自来水;2017 年,上坪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2022 年,上坪村安装了路灯,结束了村民摸黑走夜路的历史;2023 年,上坪村建起同心文化广场、同心亭……30多年来,上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传统一直没变。

  一根丝,牵起两省情

  2024 年 5 月 30 日,广西迎春丝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迎春丝绸公司)副总经理邓利明带队到上坪村华佳希望小学慰问,给师生们送去食品、文具等礼品。自 2011 年以来,每年“六一”到上坪村华佳希望小学慰问已成为江苏华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佳集团)的保留“节目”。

  上坪小学始建于 1973 年,是一个由象州、金秀两县共建共管的村级小学,在校师生人数最多时有一至六年级 170 多名学生、7 位老师。近年来,高年级的孩子陆续到镇上或县里上学,学校目前仅保留一年级,全校共有4名学生、1名老师。

  上坪村距离华佳集团总部所在的江苏省苏州市约1700 公里,相距遥远的两地因何联系在一起?这要从一根丝说起——华佳集团到象州,是为桑蚕丝而来。

今年5月,广西迎春丝绸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到上坪华佳希望小学慰问

(广西迎春丝绸有限公司 供图)

  华佳集团建厂于 1969年,从事丝绸行业 50 多年,2006 年 9 月,集团响应国家“东桑西移”战略到象州县投资建设桑蚕基地,成立全资子公司——广西华佳丝绸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广西迎春丝绸有限公司)。迎春丝绸公司是集种桑、育种、养蚕、蚕茧收烘、缫丝、制作蚕丝被于一体的真丝绸产业链企业,现有年产 600 吨蚕丝的 20 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年产 30 万张蚕种的蚕种场以及 500 亩的现代化桑蚕生产示范基地,产品远销意大利、法国、瑞士等欧美国家。

  象州地处亚热带,每年有 6 个月时间能种桑养蚕出茧。上坪村的许多村民也曾种过桑养过蚕。有一次,华佳集团董事长王春花带队到上坪村收蚕茧,无意中看到有学生在榕树下上课。

  “怎么这些学生在榕树下读书呢?听学生说原来的学校被泥石流冲掉了,现在没有钱建学校,所以后来我就说,那我来建一个吧。”王春花曾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

  2011 年,华佳集团捐资为上坪小学修建新教学楼,自此开启了一段民族地区学校与东部地区企业的情缘。

  不只是上坪村的孩子们,象州县很多农户的生活都因华佳集团而改变。邓利明介绍,迎春丝绸公司建设的现代化桑蚕生产示范基地位于象州县象州镇培森村,采取“公司 + 基地 + 合作社 + 种养大户”的模式,直接覆盖 8 个村屯,带动农户 200 多人参与基地建设和桑蚕生产,其中脱贫户 38 人。公司还在象州建有 11 个收、烘蚕茧站,2023 年在象州及云南省部分地区收烘干茧 677 吨,带动 2300 户农户种桑养蚕。公司多年来累计培训蚕农约 1.5 万人次,蚕农通过培训提高了养蚕技术,生产生活观念也变得更现代。

  扎根象州 18 年,迎春丝绸公司已成为来宾市规模最大的丝绸生产企业之一,2023 年生产白厂丝(生丝)260 吨,产值 1.6 亿元,利税 800 多万元,获“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自治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企业”“广西十佳茧丝绸加工企业”等荣誉称号。

  如果说上坪村那座老屋是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那么华佳集团与象州的“互相成就”就是东西部地区携手发展、共同富裕的生动写照。回望过去,两家人一家亲的故事依旧动人,放眼未来,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