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族报
发布时间:2024-10-25
▲游客在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览。张晓亮 摄
▲肃北非遗馆的讲解员在介绍当地特色剪纸作品。韦颖琛 摄
▲艺术工作者在敦煌小镇鸣沙书院临摹敦煌壁画。张晓亮 摄
▲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敦煌市发改局供图
10月17日—18日,全国主流媒体酒泉行活动在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地举行。本报记者与来自全国主流媒体的300多名同行一道,走进博物馆、非遗馆、光电产业园等地,了解当地由多元汇聚成一体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受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脉搏。
1 千年莫高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既是古代沟通东西方的国际贸易重地,也是南来北往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枢纽。此次酒泉行活动就始于敦煌。
观看主题电影《千年莫高》、球幕电影《梦幻佛宫》,欣赏创作于1000多年前的壁画,探访大名鼎鼎的“藏经洞”……10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莫高窟,行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聆听跨越千年的声音,感受触手可及的历史和艺术。
作为现存全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程度最好、保存规模最宏大的佛教石窟群,1000多年来,莫高窟以中华文明为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纳来自古印度、波斯、希腊和中亚等的文明成果,最终成为举世瞩目、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被视为我国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
在莫高窟第285窟,记者看到了伏羲女娲图。据专家介绍,伏羲女娲是中国的创世神,也是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在佛教洞窟里绘制其形象,反映了1000多年前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当时敦煌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在这里出现伏羲女娲图,说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对这两位创始神的认可,他们认为自身也是由伏羲女娲所创造。而在莫高窟,像这样反映各种文明交流交融的壁画不胜枚举。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莫高窟,莫高窟享誉海内外,藏经洞更是久负盛名,今天可以一睹洞窟的风采,真是不虚此行!”渭源县委宣传部部长范振鹏说。据记者了解,采访团中的一些同行已经是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到莫高窟参观了。
光阴流转,时节如流,莫高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下,依然矗立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
一幅幅壁画记录了历史,也见证了现代中国各民族广泛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五湖四海的游客汇聚于此,互相欣赏、学习、交流。据莫高窟讲解员介绍,莫高窟每日限流6000人,虽因天气渐冷,近期游客比夏季时少了很多,但这里的门票依然抢手,游客如未提前预约当天可能无法参观。
沙州食肆人头攒动,敦煌博物馆人潮汹涌,敦煌艺术主题演出场馆内座无虚席……敦煌市内小吃街、文博场馆等地络绎不绝的游客也从侧面映射出敦煌旅游的火爆。据敦煌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敦煌市全面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市旅游接待人数持续攀升。2024年上半年,全市旅游累计接待857.21万人次,同比增长43.48%;旅游收入69.52亿元,同比增长59.93%。
2 戈壁滩上演科技奇观
敦煌的奇观不止莫高窟,戈壁滩上也有着利用阳光上演的科技奇观——在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园区,上万块定日镜排列成阵,以环绕之姿拱卫着圆心260米高的吸热塔,将太阳光摄入塔顶的吸热器,用以发电。
据介绍,该项目是目前国内投运的首个百兆瓦级光热电站,也是国内最大的商业化塔式光热发电站。10月17日下午,采访团一行走进发电站园区。看到一望无际的定日镜阵列,记者们大呼“震撼”。
据发电站有关负责人介绍,这里共有1.2万面定日镜,每一面定日镜面积为115平方米,由35块3毫米厚的镜子组成。夏季最高日发电200万度,冬季最低可发电120万至130万度,正常天气具备24小时发电能力。
据介绍,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为点式聚焦集热系统,利用大规模自动跟踪太阳的定日镜场阵列,将太阳光精准反射到吸热器上,加热吸热器内的熔盐到540℃至560℃,将高温的熔盐进行储存,再通过高温熔盐与水进行热交换,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机组发电。
戈壁这一过去被视为劣势的地貌特征,如今正成为带动当地发展的优势。近年来,敦煌借助丰富的光热资源,发挥戈壁地势平坦、可利用面积大等优势,光电清洁能源产业迅速崛起。敦煌市光电产业园区是甘肃省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光电产业园区,也是国家批准的“首个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基地”。
在光电产业园区建设中,敦煌市将新型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把园区当作景区建,把项目当景点建,整个光电产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吸引不少市民游客研学游览。
据了解,目前光热电站正在甘肃多地加快建设。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17日,甘肃省新能源累计装机达到6014万千瓦,在全省电源装机总量中占比近64%,新能源装机占比、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均排名全国第二。
3 多元文化和谐共生
10月18日,记者走进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领略这里雄奇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
作为甘肃唯一的少数民族边境县,肃北有蒙、汉、回、藏、裕固等11个民族融合共居。2023年,肃北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在肃北,采访团走进博物馆、非遗馆,了解肃北各民族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情况。采访团一行还观看了乌兰牧骑的精彩演出,感受草原儿女的热情与豪迈。
肃北“蒙古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族服饰长袍、腰带、首饰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手工绣花程序复杂。“手绣一套衣服,一个人加班加点绣也得花一年时间。”讲解员说,“每一件服饰都是一件工艺品,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一边听讲解,一边欣赏精美的蒙古族服饰,太原日报社技术部副主任马铮不停赞叹。
离开肃北,采访团去往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阿克塞地处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境内有阿尔金山等5条山脉,大、小哈尔腾河等11条河以及大、小苏干湖。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的现代农牧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业正蓬勃兴起。
在阿克塞,记者走进博罗转井影视基地。博罗转井影视基地位于阿尔金山北麓,是阿克塞老县城遗址,《英雄》《天将雄狮》《鸿门宴》等影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基地现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原阿克塞文化馆现在被打造成研学基地,里面还设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
在有着“世界最大毡房”之称的哈萨克民族文化体验中心,哈萨克族青年们载歌载舞,欢迎着八方宾客,体现哈萨克民族文化的服饰、挂件、花毯及各种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让人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据介绍,近年来,阿克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以文旅赋能县域经济发展,积极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打造哈萨克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不断提升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