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甲壮语瑶歌译注》出版座谈会在都安举行

来源:广西民族报

作者:韦颖琛 何元凯

发布时间:2023-12-05

座谈会现场。

  12月1日,《广西高甲壮语瑶歌译注》出版座谈会在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镇甘弯村弄勒屯举行。参与该书搜集、整理工作的作者代表,来自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古籍保护研究机构、出版社、古籍数字化企业等各界人士近40人齐聚一堂,总结实施“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广西项目的经验,并就下一步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进行交流研讨。

  据了解,“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是《2021—2035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十四五”规划》重点出版项目,2020年底正式启动,全国首批5个试点项目中有两个来自广西,今年推出的《广西高甲壮语瑶歌译注》即为两个项目之一。

《广西高甲壮语瑶歌译注》书影。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供图

  该书由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立项、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甲”是都安当地民众对九渡、拉仁、永安、板岭四个乡镇交界山区的传统称谓。高甲壮语瑶歌即当地瑶族人民用壮语演唱、用汉字记音的方式传承至今的传统歌谣。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韦如柱介绍,《广西高甲壮语瑶歌译注》再现了该地区壮、瑶、汉等民族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谐共处、共建家园的史实,反映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历程,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这是一部深藏百年、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的经典文献。”

各界人士交流研讨。

  据了解,该项目从歌本搜集到翻译整理,再到编校出版,历时8年。全书采取国际通行的“五行对照”整理体例,即第一行汉字记音行,第二行国际音标行,第三行拼音壮文行,第四行汉直译行,第五行汉意译行,保留了壮语瑶歌的原貌和音义,兼顾了民族性、科学性、规范性。

  在该书的“五行对照”整理工作中,现年80岁的韦体吉老先生承担了汉字记音、拼音壮文、汉直译和汉意译“四行对照”整理任务,花费1年多时间对18000多行歌词进行翻译整理。“当时有一行歌词,5个字,我用了4个小时破译它的意思。”韦老在座谈会上说。回忆起2019年翻译歌词时的场景,他依然记忆犹新。当年为翻译歌词,他多次到壮语瑶歌流行的核心区域“高甲”地区调查走访歌师和群众,对当地团结融洽的民族关系印象深刻。“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是有历史渊源的,和我们倡导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契合,值得深入研究。”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韦如柱(左二)为韦体吉(右二)颁发证书。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为表彰韦老在该书翻译整理方面所作的贡献,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授予其“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突出贡献奖”。广西教育出版社还向河池、都安有关单位和个人赠送图书。

广西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吴春霞(右)向都安密洛陀文化研究会代表赠送图书。

编辑:韦亦玮  复审:黄慧华 终审:蒙树起